漢帶黃褐沁白玉雕螭紋紐方印(印面長4.04.12.3公分)

















































































出土生坑漢帶黃褐沁白玉雕螭紋紐方印






































下載網路-西漢早期玉浮雕螭紋劍首(面徑5.1底徑4.9 邊厚0.6公分)-


1983年南越王趙眛墓出土






下載網路-西漢早期螭虎紋玉劍首(面徑4.6底徑4.1 邊厚0.6公分)-


1983年南越王趙眛墓出土





下載網路-西漢螭虎紐玉璽”皇后之璽”(長寬2.82CM)-



1968年咸陽市狼家溝村出土-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下載網路-西漢獸鈕玉印 “帝印” (1.8、邊長2.3 印臺高0.8公分)-


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下載網路-西漢獸鈕玉印(2.32.82.8CM)無印文-


河北滿城中山王劉勝墓出土








下載網路-西漢螭虎紐玉印(無印文)-


2008~2009年廣州太和崗西漢墓葬M112出土





13-5-5.一件漢帶黃褐沁白玉雕螭紋紐方印的收藏(101.5.5)



此次賣家X先生從事跑單幫,姑隱其名,他一再交代不要透露,避免爾後到大陸找貨惹來麻煩。在玉市擺攤也有近二十年歷史,主要經營是玉器,偶爾有附帶擺些雜項,以前是在台北市光華玉市擺攤,現在則固定在建國玉市。常遠至蒙古及東北找貨,所以手上有市面上較少見的遼金元風格及戰漢玉件,所進文物貨色開門,要價實在,所以有到台北文物之旅,一定到其攤位讓其由桌面底下行李箱裡慢慢將最近所帶回來文物逐一掏出看。他所進大多是中上級數的明清傳世玉件,在玉市算少數賣開門老件玉器攤位,但價位也較接近市場行情。攤主X先生是行家,從事古玉買賣已二十年,對於古玉斷代及鑑賞力有相當水準,要在其攤上找到物有所值的老玉很容易,但要找到物超所值的是較不容易,要他看走眼讓買家撿漏中寶機會則為零。應該說他賣的都是開門貨,所開的也是童叟無欺的行情價,是較適合剛入門的藏家,保證不會買貴,更不會買到不到代的新仿品白繳學費。但身為資深藏家,看到這些中上等級的明清玉件,是可有可無不會心動的,若要價和藹可親,為十幾年物超所值價位,當然可以購進。但賣家是行家瞭解現在行情,縱然有些進價較低,也不可能以舊行情賣出,能以批發價賣已經不錯。因此這些年來對其明清玉件就純欣賞了,好在他勤跑兩岸,遠至蒙古及東北找貨,所以手上偶爾有市面上較少見的遼金及元風格玉件及高古玉器,這些都是現貨市場較難得見到的。



目前古玉行情,工好質佳的明清傳世玉在大陸業者炒作下已達高點,要再翻升已較困難。反觀宋遼金元出土古玉數量較少,一般玉質受沁並不嚴重,其鏤雕技術為明清玉器所不及。個人認為大陸古玉藏家目前大部分還處在入門階段,剛看得懂明清傳世白玉,若依照古玉收藏歷程,假以時日不到五、六年這些藏家眼力一定會提昇到宋遼金元出土古玉境界,屆時這些雕工繁複的宋遼金元鏤雕玉件一定成為標的,其數量有限翻漲將指日可待。我判斷若依台灣古玉收藏歷程,不出十年,大陸古玉藏家眼力一定會晉升到戰漢高古玉階段,這些高古玉目前在兩岸行情都屬低檔,現在正是收藏好貨的最佳時機。未來我收藏古玉項目,將以宋遼金元鏤雕玉件為主,並以宋遼金元鏤雕玉鈕為主目標,希望能有十幾件質佳工好不同題材的玉鈕構成收藏專輯,希望他協助找尋。



幾天前X先生來電連繫,表示週六要南下辦事,可以順道先到台中,見面敘敘舊,並看看其所進新貨,於是約週六上午在台中市火車站附近一家速食店。 (101.5.5) 週六上午剛到玉市不久,就接到其來電已抵達台中高鐵站,於是趕往赴約。一番寒暄,他表示特地帶來幾件我可能有興趣的遼金元中古玉件及戰漢高古玉件,這批貨都是從台灣老藏家十幾年的舊藏所挖出,現在要再從大陸進貨,不易找到東西可以,價位又可接受的,因此已好幾年沒有去大陸找貨了。於是逐一鑑賞所特地帶來的古玉,總共看了近十件中古及高古玉器,只對其中三件玉器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件出土生坑漢代玉雕螭紋紐方印,印面甚大,螭紋雕工細緻生動傳神;第二件出土生坑漢代白玉雕鳳紋紐方印,鳳紋雕工細緻生動傳神,玉質溫潤白淨沒任何雜質,只表面帶灰皮,印面相當小巧約1.5公分;第三件元代青白玉高浮雕雙螭紋帽頂,玉質較偏青白,雕工細緻生動傳神。挑出這三件玉器,經詢問價位,第三件元代青白玉高浮雕雙螭紋帽頂,雕工細緻生動傳神,雖為我目前主目標-宋遼金元鏤雕玉鈕項目,但玉質較偏青白,且為高浮雕,非鏤空雕,雖然要價不算高,因等級還不夠只好放棄。最後只剩兩件玉印列入收藏考慮,白玉雕鳳紋紐方印雖小巧,但要價竟然比超大型螭紋紐方印低兩成,最後經一番分析思考後,決定選擇大型螭紋紐方印。於是再度上手加以檢視:


1.先看玉種:


首先判斷其玉種:此件材質在密度、重量及上手溫潤感是符合新疆和闐白玉,以材質來判斷,是符合漢代的用玉特性。


2.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雕工是細緻流暢,線條邊緣光滑,其曲線由短線條連成,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


3.檢視皮殼,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在未受沁白玉表面,有老件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且有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4.造型及紋飾:


雕螭紋紐方印,印面甚大,印面長4.04.12.3公分。


印鈕為高浮雕扭身的螭虎,方首、方圓耳與貓頭相似,是典型的漢代螭虎。雙眼圓凸有神,直視前方,平嘴,螭虎昂首扭頭呈S形彎曲作匍伏迅疾潛行狀,背部從腦後至尾間有一陰刻隨形的線紋,螭四足外撇,分別於左右兩側,其身軀肌肉厚實,矯健有力,極為威猛靈動,螭虎的背及腿部以流暢的遊絲陰線勾勒出發達的肌肉,腿部的短平行陰線及尾飾扭絲紋,簡捷明快,盡顯螭虎的強健體魂。印座為垂直正方形,製作規整,端莊大氣。


觀察及撫摸此螭紋紐,螭虎頭部以手撫摸感到扎手,連圓圓凸起眼睛手感也不圓潤,螭虎尾巴以綯索紋裝飾,刀工精深,以手撫拭感到手感生硬,並不圓潤,這些都是漢代螭虎紋真品的重要特徵。腿部的短平行遊絲毛雕陰線裝飾羽翅紋樣,也為漢代圓雕動物的時代特徵。


5.印文:


陽刻篆書印文玉不,文字佈局平正端方,嚴謹修長,轉折處方中帶圓有婉通之感,筆劃琢磨仔細,筆道粗細一致。


此印陽刻朱文與漢玉印風格多陰刻白文方起方收有所不同。我在兩年前向其購入一件漢代白玉瓦鈕方印就曾下工夫作功課,查閱漢玉印書籍及上網查相關資料,專家均認為戰國玉印因屬工藝初期,印文陰刻較為簡陋深度較淺,以砣具琢磨後,留下筆道起收處多作尖狀工具痕跡。到漢代玉印,工藝純熟,陰刻字體較深,筆劃底部琢磨平整,最後會將筆道起收處砣具琢磨的尖狀工具痕跡,以較細砣具垂直琢磨成平起平收狀。我提出此點質疑,小謝表示這是專家學者根據考古出土有限的漢玉印所作推斷,有以偏概全之疑,考古未出現的形制,並不代表是偽品,可能只是在有限的考古還未出土,在其經手幾件漢玉印,大多數是筆道起收處多作尖狀,只有少數是方平狀,也有少數是陽刻朱文。


一般出土漢玉印,均為未刻印文,玉質為較差的青玉,應為陪葬玉。但此印陽刻印文,且玉質算白淨沒雜質及瑕疵,若是漢印應是死者生前喜愛之物,死後陪葬。


5.由玉的顏色: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件為生坑帶墓土及硃砂,白玉帶黃褐色沁,表面帶灰皮,黃褐色沁的皮殼帶略微沁蝕,應是入土相當年代再出土。



整體評估:


此白玉雕螭紋紐方印,印鈕為高浮雕扭身的螭虎,雕工細緻生動傳神。方首、方圓耳與貓頭相似,是典型的漢代螭虎。以手撫摸其各部突出有棱凸感、扎手感。其肢肘後部飾平行短線為毛,平行狀之刻線細如毫髮的“遊絲毛雕”,均能符合漢代動物特徵。為生坑帶墓土及硃砂,白玉帶黃褐色沁,表面帶灰皮,黃褐色沁的皮殼帶略微沁蝕,也是入土相當年代再出土。但此印為陽刻朱文,與其他出土漢玉印陰刻白文不同,印文玉不既非官職名,也非姓名私印,不知何意?


根據資料高古玉印傳世相當少約五百餘,其中漢代最多,戰國次之,個別為秦代。這個數字僅占同期傳世璽印總數的百分之一強。漢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間或一見,當年漢玉印的主人社會地位比高。其中漢玉印以鼻紐印又稱覆斗印為多見,此印紐為螭虎紐相當罕見,漢代螭虎紐玉印只有帝王用,據考古專家介紹,螭虎紐玉印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文物,至今國內公佈的考古發現漢代螭虎紐玉璽出土記載只有五枚。且此玉印先天用料佳,雕工細,後天入土整體保存完好,若為漢到代玉印實為難得一見的珍品。但此玉印要價不斐,要價若以8折或7折計也超過六位數。高古漢玉雖非我收藏專題,但此漢玉印實為可遇不可求的精品,若以收藏精品觀點,應列入收藏。於是表示依個人所認知,此玉印螭虎紋是有符合漢代風格,但此印印文為陽刻朱文,與其他出土漢玉印陰刻白文不同,且印文”玉不”既非官職名,也非姓名私印,不知何意?較為可疑?他表示保證漢到代,除了看螭虎紋風格為漢代外,前一手表示同墓坑出土均為漢代文物。我說依平日交易慣例,單件8折,兩件以上7折。現在只中意此玉印,若可以加以保留,等我找到資料能確定為漢代玉印,再依交易慣例單件8折購入;另外就是我雖存疑,但先以7折現金購買,若日後發現其非漢代玉印,可換購其他文物。最後他接受7折價成交,並同意若非漢代玉印,可換購其他文物。



一般古玉收藏同好分成兩種類型:


一種是要求將古玉保留原狀,特別是出土件,定要保留原貌,上面土鏽.銅綠.硃砂及污垢不能去除,就是行話生坑玩法。


另外一種是熟坑玩法,務必將古玉人工整理,加以盤玩,使其質地恢復,表面更溫潤,顏色更漂亮,成為熟坑。


生坑古玉往往存在灰皮,土鏽.土氣等特徵,很容易判斷真偽,可以讓買家放心購買,因此生意人收到生坑古玉定會保持原狀,讓買家買到後自行決定是否盤玩?而生坑古玉土門大開,經過自己親自盤玩,慢慢質變,變得溫潤,顏色更漂亮,就更有成就感。因此生坑古玉與熟坑古玉本各有特色,並無高下之分。


我認為,生坑法應較適合博物館館藏,以及大收藏家對中國歷代高古玉器一系列收藏,能讓觀眾看到出土古玉風化情況。至於一般普羅大眾,我個人還是認為熟坑玩法較適合,較親切能有成就感。我也認識少數生坑玩家,每次看他們現寶時,都是小心翼翼從錦盒拿出來,然後交代要拿側面不要摸到玉器表面,避免讓生坑玉產生質變,我想這樣還有玩玉盤玉樂趣?


個人認為收藏古玉本就在於喜愛玉質的溫潤,可以隨時.隨身.隨手把玩,因此一向主張熟坑玩法。當我收到一件古玉,一定先想辦法將玉器上所有土鏽.銅綠.硃砂及污垢去除掉,然後置入熱水中浸泡,再綁上繩子盤玩。因為個人認為,如將外表污垢去除,才能回歸欣賞到原先的雕工圖飾,而且也是為了健康衛生考量,因為出土古玉都來自殉葬,只有去除雜物,再以熱水消毒才符合衛生,而且熱水浸泡能讓古玉的土門大開,讓人體油脂能更快沁入,使其質地更快恢復,表面更溫潤,顏色更漂亮。此印為生坑帶墓土及硃砂,回家後即先行拍照存證,然後予以清洗乾淨,然後置入熱水中浸泡,再綁上繩子盤玩,經一周把玩外表灰皮逐漸蛻變成黃褐色澤。




後來找遍漢玉印書籍及上網查相關資料,但仍有幾項疑點:


1.漢代螭紋紐玉印等級相當高,出土極其稀罕:


《漢宮舊儀》記載:漢代“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皇后玉璽,文與帝同”。雖然按漢代禮制只有皇帝或皇后用璽才可用螭虎鈕,諸侯王的僭越也司空見慣,故漢代玉印螭虎鈕並不少見,直至魏晉還有出土。目前所見的漢玉印形體均不是太大(僅見的漢代帝后用璽呂後之“皇后之璽”印面2.8×2.8通高2公分),印文風格也較為多變,常見無印文之印,判斷非生前實用器,應為陪葬物。


螭虎紐玉印只有帝王用,據考古專家介紹,螭虎紐玉印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文物,至今國內公佈的考古發現漢代螭虎紐玉璽出土記載只有五枚,除了咸陽“皇后之璽”;漢代螭虎鈕玉印也見於西漢早期諸侯王墓中,如廣州南越王墓出土1顆螭虎鈕玉印,刻“帝印”二字;滿城中山王劉勝墓出土2顆螭虎鈕玉印,未刻印文;2008~2009年廣州太和崗西漢墓葬M112出土光板印。南越王曾僭越稱帝,故仿漢帝印璽制度,但玉質較粗。劉勝的身份為諸侯王,而西漢早期諸侯國百官制度如同京師,擁有螭虎鈕玉印不足為奇,但這些玉印僅具象徵意義,未刻印文,沒有實用價值,而且也非白玉製成。漢代用印有明確的等級制度,能用螭虎來製印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


2.這五枚出土漢代玉印上螭紋紐,身體盤臥較為密集,此件扭頭呈S形彎曲作匍伏迅疾潛行狀,較為稀疏,較像南越王墓出土玉浮雕螭紋劍飾。


3.這五枚出土漢代螭紋紐玉印之邊長最寬為2.8公分,此印竟然達4公分。


4.這五枚出土漢代螭紋紐玉印,3枚未刻印文出土自漢早期諸侯王墓,另兩枚處出土自咸陽呂后墓及南越王墓,屬帝后級,均陰刻官職名印文。此印卻為陽刻朱文,與其他出土漢玉印陰刻白文不同,印文”玉不”既非官職名,也非姓名私印。


5.此印在印台頂面周邊有一陰刻四方外框簡單線條,判斷可能原先要製作起梯形臺,因故未施作。


綜合以上判斷,此物印面較寬,螭紋較為稀疏,呈S形彎曲作匍伏迅疾潛行狀,及印文為陽刻,非一般漢印之陰刻,且為正文,非顛倒印文,印文玉不既非官職名,也非姓名私印。可見此物並非實用玉印,可能是純粹觀賞把玩玉件,極可能是漢代常見席鎮用途。漢代席鎮常見銅鎏金動物,此物可能是玉製螭紋紐席鎮,若是席鎮則應有四件成一組,則以子曰:“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每二字刻成一件,剛好四件成一組,”玉不”為其中第三件。再由此螭紋紐偏向其中一角落,若有四件,四隻螭虎將集中在四件中心。以上純屬個人臆測,特就教於對戰漢高古玉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意見。






漢代的螭虎紋玉雕藝術


螭虎的形象,在漢代大量用作玉器的裝飾紋樣,可以說是盛極一時。


螭虎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是人們想像的神物。漢代文獻記載,螭為龍屬。東漢學者高誘注《呂氏春秋》說:“螭,龍之別也。”《後漢書·馬融傳》注:“螭,龍之屬。”今人倉修良主編《史記辭典》也說:“螭,龍的別名。”(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198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蛟龍之屬。”考古發現的漢代龍紋,形態繁多,千姿百態,但主要可分為蛇體型和獸體型兩大類,前者體形蜿蜒修長如蛇,舌細長如蛇信;後者體形如走獸。螭虎應是獸體龍紋中的一種。陝西省興平縣茂林附近出土一件雕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漢代四神玉鋪首,其左上角透雕白虎的頭,與漢代玉器螭虎的頭,幾乎就像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看來,螭虎的形象,可能是虎頭螭身,既像螭,又像虎。《漢書·揚雄傳》注引三國人韋昭說:“似虎而鱗”,即虎頭螭身。又注《音義》引鄭氏雲:“虎類也,龍形”,是螭和虎的合體,所以稱之為螭虎。螭虎又傳為“山神”,有“守護神”之稱。螭虎是古人根據想像創造的神靈動物。


螭為龍屬。《說文》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它神通廣大,能上天入地,充滿了靈氣和力量。虎乃獸中之王,威風凜凜。螭虎則二者兼而有之。《易》曰:“雲從龍,風從虎”,風雲交會,四海翻騰,五洲震動,氣蓋山河!漢代大文學家揚雄,在其名著《法言》說:“螭虎桓桓”,桓桓乃雄壯威武、大氣的形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