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款(董洵1740-1812)紅花壽山雕獅紐方印







 


(翻轉印文-道在何妨拙)




 


 


 


敬叟款(丁敬1695-1765)高山花凍雕子母獅紐方印






 


(翻轉印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蔣仁款(1743-1795)黃壽山雕辟邪紐方印






 


(翻轉印文-壽昌)




 


 


 


黃易款(1744--1802)黃高山凍雕辟邪紐方印







 


(翻轉印文-越不聰明越快活)




 


 


 


奚岡款(1746-1803)白壽山素頂方印




 


(翻轉印文-平地家居仙)




 


 


 


曼生款(陳鴻壽1767-1822)黃壽山雕辟邪紐方印






 


(翻轉印文-借我逍遙過十年)




 


 


 


次閑款(趙之琛1781-1852)黃壽山淺浮雕山水人物圖方印







 


(翻轉印文-可意湖山留我住斷腸煙 水送 君歸)




 


 


 


古沅子款(鄧石如1743-1805)紅黑壽山雕子母雞紐長方印






 


(翻轉印文-只願無事常相見)




 


 


 


讓之款(吳熙載1799-1870)黃壽山淺浮雕山水圖隨形印







 


(翻轉印文-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徐三庚款(1826-1890)黃壽山雕子母獅紐大方






 


(翻轉印文-膽欲大而心欲小知欲圓而行欲方)




 


 


 


無悶款(趙之謙1829-1884)昌化雞血平頂方印




 


(翻轉印文-結習未盡)




 


 


 


倉碩款(吳昌碩1844-1927)黃壽山雕辟邪紐方印






 


(翻轉印文-其安易持)




 


 


 


 


王大炘款(1869-1924)黃高山凍雕雙獅紐方印一



 


(翻轉印文-各見十種一切寶香眾眇樓閣雲)



 


 


 


王大炘款(1869-1924)黃高山凍雕雙獅紐方印二



 


(翻轉印文-人事多所不通惟酷好學問文章)



 


 


 


 


齊白石款(1863-1957)黃壽山雕辟邪紐方印





 


(翻轉印文-借山館)




 


 


 


 


印章發展概略(上)


 


       書畫鑒定中,印章是重要的輔助依據之一。要瞭解印章的奧秘,必先瞭解其發展歷史。


 


  我國印章的發展有悠久的歷史,據目前可靠的材料來看,遠在三千七百年前的殷代便盛行了刻字(甲骨文,是在龜甲和獸骨上刻文字記錄生活所用,筆劃尖銳鋒利,結構秀勁簡古),由是便成為治印的開端。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印章(那時印章稱璽,多寫作"",現在把這類印章稱為"古璽")在上面刻鑄的文字是那時應用的"籀書"(籀書,又名大篆,周代周宣王時的大臣太史籀看到古文字過於簡單,數目太少不便應用,於是把它加以整理,並增加了一些,便成了"籀書"),和周代青銅器以及石鼓文上的文字基本相似。古璽大、小及各種形狀都有,大者二三寸,小者二三分,有白文、朱文兩種。


 


  秦代是由"籀書"演變為"秦篆"(即篆書)的時期,印文多為"篆書"。篆書,又名小篆。由於晚周時期的文字現象混亂,諸侯列國各自創造文字,互不相通,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命其大臣李斯根據當時的文字加以整理創成了小篆。現在所見秦代的鐘、鼎、泉幣、度量衡、碑版、刻石、瓦當等上面的文字多為小篆。當時對印章的名稱也不一致,帝王稱之為"",大臣以致平民稱之為"",因此印的名稱是從秦代開始的。


 


  常見的秦印大致有三種:第一種尺寸較大(皆白文),帶有田字邊框,或雙田字邊框,官私印都有;第二種印尺寸較小(約 三公分 ),印文朱白均有,以朱文居多,有的近似"籀書",也有篆隸的,多為週末秦初在秦代文字未統一前的"私印",故名"周秦小璽";第三種為長方形,白文居多,帶有日字邊框,叫"半通印",還有的是圓形印、橢圓印,個別也有朱文的。


 


  漢代印章達到燦爛興盛時期,以白文居多,由小篆演變為"繆篆"(又名摹印篆、漢篆。還有一說,繆篆是當時一種刻印章用的書體;或有解釋繆字的意思說,"一曰綢繆也",綢繆就是糾纏或束縛重疊,象根繩子纏繞在一起。但在漢印中所見到的篆體多是平直方正,與綢繆意思不大合)。繆篆的篆法平直方整近似隸書,渾厚多姿,外拙內巧,富饒情趣。還有一種是"急就章",多半是軍用官印。當時來不及從容製作,由專業工人刻鑿速成。這種印章的刀痕顯明,筆跡鋒利,不加修飾,歪歪斜斜,又別具風趣。


 


  漢代的"私印"種類較多,從印文製作來看,有白文、朱文、朱白文相間、回文等;從形式來看,有一面印、兩面印、多面印、母子套印、巨印等;從字意來看,有姓名印、別號印、吉語印等。 後人這樣評論秦漢印,"刻印,其篆刻別具天趣勝人者,惟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處,全在不蠹,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


 


  魏晉六朝時代繼承發展了秦漢印的優良傳統,並發展了多字印(一般所指之漢印是連六朝印也包括在內的)。


 


  封泥印是印章的副產物,自從有了印章,封泥便應運而生。因為古時的印泥沒有現在所用的紅色油質印泥,而是用膠質的泥土來蓋印,用在封緘上,和現在的火漆相似。因為泥質堅固,傳流到現在還不壞,可以用墨拓下來,作為考證學習之用。蓋封泥用的印章多半是白文,印成封泥後,便翻白成朱,筆劃更加清秀圓潤,邊沿的式樣也是自然形成的。使整體古樸別致,別開生面,增加了印章的濃厚趣味,為刻制印章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材料。


 


  隋唐印章是由於當時執政者主張用大印,有的官印面積將近四寸之大,全用朱文,隨意將印文彎曲折疊,大興所謂"九疊文"(又名上方大篆),這種九疊文有的把字形改變,是極為難識的。


 


  宋元以來,繼承了前代的發展,印章又逐漸為貴族和士大夫所重視,把刻印也列為藝術的一個門類,如宋代皇帝書畫家趙佶(宋徽宗)在提倡書畫方面還編輯了《宣和印史(譜)》,傳為藝林盛事。特別是在這一時期,無論書畫家、文學家以及收藏家,都多把印章以及花押印、收藏印、齋館印等用在文藝作品上。自此以後,印章的用途,也就開始由實用走向藝術的道路。


 


  自有印以來,用作印章的材料多是些硬度相當高的金屬品(如銅、金、銀、玉石、象牙、獸角等),並由專業的刻工來刻鑄。這樣一直延續到十六世紀中葉,基本上沒有多大的改變。後來到了十八世紀,金石學盛行,和銅器、碑版、璽印的搜輯、傳播很快在文人中促成了篆刻藝術發展的高潮。更要提出的是元末畫家王冕(字元章)創用青田花乳石自刻印章後,文人也才開始完全脫離了與專業刻工的合作。隨後,研究篆刻的文人紛紛向王冕學習,以脆柔、細膩的花乳石代替了澀堅難刻的硬質印章,有利於篆刻藝術的迅速發展,這是有史以來很大的變革。


 


 


 


印章發展概略(下)---明清印石篆刻藝術發展


 


  明清時代的篆刻藝術更為興盛,派別眾多,名家輩出,藝術家們發揮了高度的智慧才能。如江南的文彭(字壽承,號三橋,文征明之子),他的學生何震(字主臣,號雪漁),他們的治印得六朝蒼勁古樸之氣,二人的篆刻優點是:用澀刀來摹仿漢印,在摹古的基礎上力求翻新,並改變了唐宋以來流傳的呆板習氣,從而開展了篆刻藝術正確發展的道路。


 


  十六世紀初期,徽派篆刻家程邃(字穆倩,號垢道人),是位書畫家,在篆刻方面探討漢印,能自見筆意,擅名當代。稍後則有巴慰祖(字雋堂)、胡唐(又名長庚,字子西)、董洵(字企泉,號小池)、王聲(字振聲)等名家,都是遠追秦漢、自出新意的高手,比之何氏又有新的成就。當時有人稱讚他們有的作品"秦圓漢方",神妙已入自然之意,混入印中,使識者莫辨。


 


  浙派治印名家有丁敬(字敬身,號龍泓山人)、黃易(字小松,號秋盦)、奚岡(字鐵生,號蒙泉外史)、蔣仁(原名泰,字階平,號山堂)、陳豫鍾(字後儀,號秋堂)、陳鴻壽(字子榮,號曼生)、錢松(字叔蓋,號耐青)、趙之琛(字獻甫,號次閑)、胡震(字子恐,號鼻山),他們均學習丁敬。


 


  以上諸家除胡震外,世稱西泠八家。這八家治印的特點是:刀法古健,韻味翻新,篆刻功力深,秀麗開朗,給人一種清新明快的感覺。


 


  鄧派鄧石如(初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是異軍突起的大篆刻家。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寫篆隸和六朝碑版都很有功夫。他能把刀法和筆法揉在一起,峻險雄穩,形成篆刻上另外的一種美的風貌。既可以作印章來欣賞,也可以作書法來欣賞。他的學生吳熙載(原名廷颺,字熙載,號讓之),其印飄逸生動。此外,還有徐三庚(字辛谷,號金罍道人),將鄧派篆刻藝術發揮得更加生動、秀麗,有龍飛鳳舞之妙。


 


  趙體,趙之謙(字撝叔,號悲盦)和吳熙載是同時的名家。他的篆刻最初不及吳熙載,後來從漢印、秦權量、泉幣(古銅印)、瓦當(漢磚瓦)等方面下了苦功,融會貫通,創立了自己的風格,在藝林中獨樹一幟。


 


  吳昌碩(原名俊卿,字昌碩,又字倉石,號缶廬)為近代書畫家兼金石家。他以金石文字的筆法來寫字、作畫、治印。其篆刻藝術氣魄雄偉,天真渾厚,為近代印林大家。


 


  陳衡恪(字師曾,號槐堂),是繼吳昌碩之後的高手。其治印一如其書畫,全用中鋒,充滿金石味,氣魄也相當雄厚。 晚近名家王大炘(字冰鐵),其治印秀逸生動,廣學各家,獨有韻致。


 


  黃賓虹(原名質,字賓虹,後以字行),擅長山水畫,精于金石文字考證,富收藏,篆刻出秦入漢,功力極深。


 


  齊白石(原名璜),從三十四歲學刻印,學從丁敬、趙之謙、吳昌碩以至秦漢印,經過勤學苦練,把木工鑿砍的表現手法融入治印中,刀法大膽潑辣,氣魄雄偉。其刀法簡練,如寫字般,一橫一豎都要一次成功。有的用"單刀"一刀刻成,有的用兩刀,往返兩刀,一次刻成,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用毛筆在紙上揮毫一般,完全是"一揮而就"


 


  總之,我國印章藝術的發展源遠流長。它的成就與古代特別是秦漢兩代的工匠大膽創造的精神是分不開的;與歷代能繼承優良傳統、敢於自出新意、並創造出多種風格的各派文人篆刻家也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近代,篆刻藝術發展到白石老人的階段,展開了更為光輝的一頁,風格更為多種多樣,為新時代的篆刻藝術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按:這篇文章作於1980年,原題為《印章概述》,現徵得 蘇 先生同意改為今名。其中個別用語作了增刪。


 


  ——辛巳暮春後學朱萬章附識


 


 


---引自環球文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