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版畫藝術,源於書籍插圖,由來已久。我國古書採圖文並重,甚早便有於書中繪以圖畫,以輔助文字說明,或有增益美觀之作用,故向來「圖書」二字便多並稱,可見書籍版畫產生,自古已有。而書籍附刻插圖,由最初的宗教用途,到後來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其中又因反映人世悲歡離合之戲曲小說作品最為切近民間,於是戲曲小說與版畫藝術的結合,不僅受到社會大眾的喜愛,同時亦形成新的出版趨勢。事實上,戲曲小說書籍內附刻圖畫,從宋元間便開始流行,至明代達到高峰,而明代版畫藝術在發展過程中,隨著雕版印刷術的成熟,帶動書坊刻書風氣,書坊營利所趨,遂以精美插圖作為吸引讀者之購書誘因,間接提昇版畫插圖繪刻水準。


    


       明清版的善本古籍,部分書籍附刻插圖,內容包括:人物、花鳥、樹石、山水、地理等等,可謂是琳琅滿目。明清時期是古籍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多文人、書商、刻工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紛飛,不勝枚舉。其中戲曲小說刊本中之插圖,繪刻多以故事為主,主角形象鮮明,情節生動。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流行廣泛影響深遠。加以版本眾多,風格各有所長,質精量豐,美不勝收,有不少版本係刻工精美之作。


   


       明清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版畫,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樸剛建。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版畫,作品以戲曲小說刻本插圖為主,畫譜、箋譜也佔重要地位,鐫刻工整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新安派(或稱徽派)版畫,鐫刻細緻秀麗。以浙江杭州為中心的武林派版畫,題材開闊,刻製精美。另外還有如以戲曲小說為主的蘇州地區版畫等等。明末清初,許多文人畫家如陳洪綬(15981652)、蕭雲從(15961673)等人,參與版畫的設計創作,更大幅提高了版畫的藝術性。


   


       嘉定派竹人作品和版畫題材與藝術風格相似的很多,但大多數無款作品。嘉定派竹人代表性作品有:明朱稚征「竹雕窺簡圖筆筒」,筆筒構圖與《秘本西廂》「窺簡」的版畫插圖相似;清王玘「赤壁泛舟圖臂擱」,臂擱構圖與明汪氏的《詩餘畫譜》中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版畫插圖相似。雕刻技法與藝術風格和嘉定派相似無款代表性作品有: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品明「竹雕王質遇仙圖筆筒」、清「竹雕張志和乘蓆圖筆筒」、清「竹雕師子比丘圖筆筒」等作品,三件作品與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明王圻輯《三才圖會》中〈人物〉卷版畫插圖相似。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朱稚征「竹雕窺簡圖筆筒」,筆筒的構圖與明末清初畫家陳洪綬(15981652)的《秘本西廂》中所做崔鶯鶯「窺簡」的版畫插圖相似。除了筆筒紋飾與陳洪綬的「窺簡」版畫相似之外,筆筒紋飾中的室內陳設部份,也與同書「緘愁」插圖人物背後的配景也頗相似,插圖石桌上有立獅、包裹著的古琴、桌旁圓墩上放置插著荷花的花瓶,花瓶也有冰裂紋,這些配景皆出現在筆筒室內陳設中。因此,這件筆筒與陳洪綬(15981652)在《秘本西廂》書所做的版畫,兩者關係應是相當密切。


   


      《秘本西廂》為雜劇五卷。元王實甫撰,關漢卿續,明張道浚評校。明崇禎間刊本,明陳洪綬繪圖,項南洲鐫刻。卷首冠圖,單面方式及合頁連式。


   


       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藏清王玘「赤壁泛舟圖臂擱」,長:27.5 公分,寬:6.7公分,厚:0.7 公分。臂擱以深遠法構圖,近岸坡石裸露,蘆荻叢生習習風搖,偶有一松獨枝挺秀。溪流波紋曳動,水中一舟,舟篷前高後低,篷下坐蘇東坡、佛印與友人,舟首童子揮扇煮茗,篷後舟子搖櫓掌舵。對岸山石嵯峨,古松、雜樹橫生懸崖。遠處雄峰聳立,明月高懸。左上方題「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款識行書「春江山人」。     


   


       王玘「赤壁泛舟圖臂擱」構圖,與明汪氏的《詩餘畫譜》中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版畫插圖相似。版畫插圖中坡石裸露,樹獨挺秀,溪流波紋曳動,舟中央有主題人物蘇東坡、佛印與友人等三人,舟首童子揮扇煮茗,舟尾船夫搖櫓掌舵,兩者畫風相似關係應是相當密切。


   


      《詩餘畫譜》初名《草堂詩言意》,由晚明宛陵汪氏輯印,是一部配以版畫插圖的唐宋詞選本。詞書翰畫則多摹刻歷代名家作品,版刻精妙流動。書刊行於明萬曆年間,為晚明徽派版畫優秀之作品。


   


       木刻板畫中的圖畫,常是竹刻家雕刻的題材,由於木刻與竹雕刻在雕刻技法上有共通性,竹雕刻和版畫更有共同裝飾風格,以清雅隨意為主,沒有規定的格式,所以部份在繪畫中罕見的版畫題材,常在竹雕刻作品中出現。嘉定竹雕刻係民間的藝術創作,較不受當權者喜惡的支配,以當時大眾喜愛為主。版畫書籍易受大眾喜愛,竹雕刻構圖內容自然會取自於版畫題材,以迎合潮流與滿足世人的


需求。


 


 



 


此文引用好友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