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派竹雕刻器物之研究


 


       嘉定派竹雕刻器物形成,和明代文人審美品味與文化風尚有密切的關連,文人雅士之間講究書齋文房用具與陳設器的風氣。高濂(1573 前後)撰《遵生八牋》〈起居安樂牋〉之「高子書齋說」與明屠隆(1592 前後)撰《考槃餘事》〈山齋箋〉「書齋」條中有關書齋的記載。524中國的文人雅士在書齋生活中,除了筆、墨、紙、硯,還有許多輔助書寫的文房用具,如水注、水盂、筆洗、筆架、筆筒、筆船、墨牀、臂擱、調色器及文具盒等。這些各具功能的器具與文房四寶,構成文人筆耕丹青之必要條件,同時搭配製作不俗的生活用品與陳設器,共同營造高潔雅逸的書齋氣氛。


  


       竹器清爽、潔淨、輕盈、瑩潤的特質,竹清新自然,能臨霜而不凋,可謂四時長茂。竹竿節節挺拔,有拔節發葉、蓬勃向上之勢,象徵性格堅貞,志高萬丈的高風亮節,和虛心向上的高尚品格。山林野趣的風味,與文人雅士的理想生活相契合,而竹所具有的文化隱喻,更是竹器受到青睞的主因。文人雅士生活中使用各式竹製器具,因竹器有助於營造清雅脫俗、簡古隱逸風格的生活環境。


 


        嘉定派竹雕刻器物,與明萬曆以來高濂撰《遵生八牋》、明屠隆撰《考槃餘事》、明文震亨(15851645)撰《長物志》等諸書的刊印有關。明代文人雅士審美品味與文化風尚有密切的關連,在工匠與文人共同激盪背景環境下,逐漸發展出嘉定派竹雕刻器物獨特的藝術風格。嘉定派竹雕刻器形的研究,依據今存的傳世品,區分為文房用具、生活用具與陳設器等三大類單元來論述。


 


 


一、文房用具


       明清的許多文獻對文房用具有記載,比較代表性專書有:明高濂撰《遵生八箋》之〈燕閑清賞箋〉「文房器具篇」中記載有:文具匣、研匣、筆格、筆牀、筆屏、水注、筆洗、水中丞、研山、印色池、糊斗、鎮紙、壓尺、圖書匣、秘閣、筆覘、墨匣、筆船……等都有專文記述。明屠隆撰《考槃餘事》之〈文房器具箋〉,中記載的器具有:筆格、研山、筆牀、筆屏、筆筒、筆船、筆洗、筆覘、水中丞、水注、研匣、墨匣、印章、圖書匣、印色池、糊斗、鎮紙……等數十種;明文震亨撰《長物志》之〈器具篇〉書中記載有:筆格、筆床、筆屏、筆筒,筆船、筆洗、筆覘、水中丞、水注、糊斗、蠟斗、鎮紙、壓尺、秘閣……等。本單元與嘉定派竹雕刻有密切關連的竹製文房用具內容有:一、竹筆筒。二、竹詩筒。三、竹臂擱。四、竹筆洗。五、竹水丞。六、竹筆格。七、竹鎮紙等器物。


 


1、竹筆筒


   


       圓筒狀筆筒是明代才被普遍使用的文房用具,是用陶瓷與竹木、象牙等材質製成有底的圓筒物,供插筆使用。明晚期最負時譽的竹雕刻名家嘉定三朱和金陵濮仲謙都曾雕製竹筆筒,當時的文人雅士無不以得到他們的竹製筆筒為榮。一般的工匠也是窮極工巧以應世人之用,更有文人雅士親自捉刀自製,許多精美竹製筆筒之作,令人嘆為觀止。


 


        考古出土筆筒文物,湖北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和山東臨沂金雀山周氏漢墓各出的一件竹筆筒。鳳凰山漢墓的竹筆筒由一端有節的竹管製成,中部兩側鏤孔,筆筒兩端與鏤孔處朱繪紋飾,長:29.7 公分,徑:1.3 公分。金雀山漢墓的竹筆筒兩端穿透,筒身鏤有八孔,筒身中間及兩端有三道皮箍,筆筒塗黑漆,長:27 公分,徑:1.6 公分,出土時,筆筒裏置有竹筆。漢代的筆筒是一支鏤孔的細竹管,筆完全置於其中,與嘉定派竹雕刻圓筒狀插筆的筆筒有很大的不同,但卻是後世筆筒的始祖。


 


       圓筒狀插筆的筆筒起源於何時,安徽省博物館藏一件蹴鞠圖象牙筆筒,與明代竹筆筒同屬圓筒狀筆筒,因其題材為宋人踢球游戲而定為宋代,蹴鞠圖象牙筆筒非出土文物,是否為宋代尚未定論,有待更多出土筆筒來考證。


 


       明屠隆撰《考槃餘事》〈文房器具箋〉「筆筒」條中記載:


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稜口鑲坐為雅,餘不入品。


   


       文震亨撰於明天啟(16211627)年間《長物志》〈器具〉「筆筒」條中的記載:


湘竹栟櫚者隹,毛竹以古銅鑲者為雅,紫檀、烏木、花梨,亦間可用,忌八稜菱花式。陶者有,古白定竹節者最貴,然難得。大者青冬磁細花及宣窑者俱可用。又有鼓樣,中有孔插筆及墨者,雖舊物亦不雅觀。


 


       明清筆筒較常用的材質有毛竹、雕漆、象牙、玉器、紫檀、烏木、花梨、陶瓷等。文震亨與屠隆二人皆是明代晚期的著名文人,對筆筒記述,獨鍾情於竹木製品。明代晚期開始流行雕工精美的筆筒,清早期到清中期雕刻技法綜錯多方,精刻細琢千變萬化,各類材質筆筒紛呈,不勝枚舉。


 


       十七世紀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瓷筆筒流行有直口筒形略有束腰和撇口束腰的造型,上海博物館藏明崇禎「青花山水人物筆筒」為直口筒形略有束腰,上海博物館藏清順治「青花歸帆圖筆筒」為撇口束腰形。各類材質筆筒造型會相互影響,清初常見竹木牙等直口筒形略有束腰的筆筒。上海博物館藏清初吳之璠「竹雕二喬圖筆筒」與清「山水人物圖象牙筆筒」,腰造型的筆筒,目前尚未見有撇口束腰形這類造型的竹筆筒。


 


       竹筆筒目前出現最早的傳世品為,南京博物院藏明中期朱鶴「深浮雕松鶴筆筒」,竹筆筒是嘉定派存世最多的器物。


明代竹筆筒高度在1318 公分之間,口徑在816 公分之間。清早期高度在1418 公分之間,大多高於15 公分,口徑大小在717 公分之間。


清中期竹筆筒高度在1318 公分之間,口徑大小在816 公分之間。


明清時期竹筆筒高度、口徑,因隨竹筒自然的高度、口徑製作,外型變化不大。


清早期開始流行一批高度約912 公分,口徑約46 公分小型竹筆筒,博物館均定名為筆筒。這類小型竹筆筒可能是清金元鈺(1807 前後)撰《竹人錄》和清代文獻著錄、近代褚德彝(18711942)撰《竹人續錄》中經常出現的詩筒,詩筒外型與筆筒相似又可作為筆筒來使用,難免會被混淆在一起。


 


        嘉定派竹筆筒以精湛的雕刻技法,搭配詩書畫等題材,窮極工巧精美雅緻,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而聞名。嘉定派竹筆筒(含小型竹筆筒)按雕刻技法主要可分為五類:一、高浮雕與透雕竹筆筒。二、淺浮雕與薄地陽文竹筆筒。三、陷地陰刻浮雕竹筆筒。四、陰刻竹筆筒。五、留青竹筆筒。


 


       高浮雕與透雕竹筆筒,主要雕刻技法為高浮雕與透雕,嘉定派款識代表性作品有:明朱鶴「深浮雕松鶴筆筒」……等作品,明至清初最盛行這類高浮雕與透雕的雕刻技法。


        淺浮雕與薄地陽文竹筆筒,主要雕刻技法為淺浮雕,嘉定派款識代表性作品有:明朱纓「竹雕歸去來辭圖筆筒」……等作品,清初最盛行這類淺浮雕與薄地陽文的雕刻技法。


        陷地陰刻浮雕竹筆筒,主要雕刻技法為陷地陽文(陷地浮雕)、陰刻與淺浮雕結合,嘉定派款識代表性作品有:明朱稚征「竹雕春菜圖筆筒」……等作品,清中期與清晚期最盛行這類陷地陰刻浮雕的雕刻技法。


       陰刻竹筆筒,主要雕刻技法為陰刻,嘉定派款識代表性作品有:清周顥「竹刻枯木竹石圖筆筒」……等作品,清中期與清晚期最盛行這類陰刻的雕刻技法。


        留青竹筆筒,主要雕刻技法為留青,為現代嘉定地區盛行的技法,如現代王樂平「留青山水人物筆筒」……等作品。



 


此文引用好友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