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32元代帶褐紅皮青黃玉螭虎(長4.6高3寬2.5公分)
兩件玉螭虎對比
二十年幾前所購-元代白玉中穿螭虎(長4.1 高2.7 寬2.3公分)
J432元代帶褐紅皮青黃玉螭虎(長4.6高3寬2.5公分)的收藏經歷(102.5.24)
在現貨市場文物之旅常可看到明清傳世玉及高古玉器蹤影,但百分之99貨色,內行的玩家由造型及紋飾就可看出其破綻,根本不用上手,一眼看過去就可以看出是假貨,可說是一眼假的低級仿品。至於高仿品,其造型、紋飾及沁色若仿製到位,就不易光憑肉眼一眼就看穿,而需借助高倍放大鏡檢視刀工工具痕跡、皮殼包漿及沁色,才能判斷新舊真偽。
個人從退休開始學上網,從網拍購買文物,所購文物以竹木雜項及清瓷為主,較少涉及古玉這項目,我這類古玉收藏幾乎都從現貨市場購入。原因是網拍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加上仿古技術進步,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要由幾張照片判斷文物新舊及年代是不可能任務。特別是鑑定古玉要由造型、紋飾、刀工工具痕跡、皮殼包漿及沁色多方面著手。這需要親自上手,以肉眼使用高倍放大鏡檢視微觀證據細節。網路照片並無法正確顯示出玉色、玉質好壞、沁色,另賣家受限拍攝器材及技術,也無法拍出鑑定所需要的重點,如鏤雕斷面痕跡、陰線雕痕及皮殼包漿的局部特寫照片,供買家參考。而古玉,特別是明清傳世玉的玉色及玉質好壞,品相好壞,是否有玉紋及雜質?縱然東西到代,但影響價位甚巨。因此我對於起標價位較高古玉,除非賣家評價良好,且願給予鑑賞期,否則為避免風險,看造型、紋飾雖到位,價位也比行情低甚多,還是選擇放棄。至於起標價不高以及低價起標古玉,若看造型、紋飾有到位,則列入追蹤名單,近一步詢問是否優惠價提前結標? 低價起標古玉則於結標時間前一刻前往試標。但前提是下標價位不能太高,以避免買到為假貨,損失太慘重!
此次賣家為中部當鋪業者,其賣場以名錶及珠寶為主,但卻夾帶少數幾件玉件及中國瓷器。據店裡員工稱這些中國古董文物是其中一個股東在十幾年前所收藏,目前此股東前往大陸發展,把舊藏釋出。所拍玉件多數為雕工及玉質還可以的近代玉件,至於瓷器均為普通等級的清代民窯瓷器,但起標價高於行情甚多。檢視其評價一千七百餘正評,沒有負評,應是優良賣家。
此件帶褐紅皮青黃玉螭虎在去年在每天搜尋珍玩 > 白玉項目中發現此標題-青白玉沁土古獸,文字說明和闐玉,尺寸長4.5公分 寬3公分 厚約2.7公分。會吸引我的注意力是其造型跟我二十幾年前在玉市所購一件白玉中穿螭虎相當類似,其身體蹲伏像漢及南北朝辟邪獸,但頭部像漢代螭虎的貓臉,頸部較長向後扭轉頭,不像辟邪獸頭似老虎,頸部較短成昂首狀。這種螭虎頭圓雕造型未曾見過類似圖片,漢代螭虎在玉器常見,但都是浮雕在玉件上,未見像玉辟邪的獨立圓雕。賣家稱是元代辟邪獸,看雕工細緻生動傳神,玉色白中微帶黃汗沁,玉質溫潤的水料。當時要價不低,為清代的三倍價,還是忍痛買下。網拍這件青白玉沁土古獸為帶褐紅皮青黃玉質,造型類似,只有穿孔位置不同,我的是上下中穿,網拍的是左右橫穿。網拍起標價近萬元,雖比之前買進低甚多,但其玉質差甚多,只列入追蹤名單繼續觀察,不考慮收藏。
網拍這件青白玉沁土古獸因玉質較差為青黃玉,其造型在古玉圖錄未曾見,加上起標價近萬元算不低,買家只憑三張照片無從研判新舊及年代,因此凡乏人問津。直到 (102.5.15)在每天搜尋珍玩 > 白玉項目中發現此件玉獸在前一天重新上拍已改為一元低價起標,於是列入追蹤名單準備參與競標。終於等到(102.5.24)晚上結標前一刻前往其賣場觀察,已另有6人參與競標,發現此賣場竟然設定拍賣時間為不會自動延長。一般賣家特別是低價起標賣場為了讓得標價提高,均會設定拍賣時間會自動延長,只要在結束時間5分鐘內有人加價競標,結束時間會自動再延長5分鐘,常常一件熱門競標物會拖延兩三個小時才結束。此賣家原先經營的名錶珠寶賣場,均直接標明欲售價位,經議價後成交,所以原先設定拍賣時間為不會自動延長是正常,但改為低價起標,未修改為會自動延長就對競標價格相當不利。對於參與網拍競標我向來不先下標,一定要結標前一刻前往其賣場觀察,對會自動延長的賣場在結束前6-7分鐘下標,如此結束時間將不會延長,若原出最高價者未在線上觀察就來不及加價競標了。若拍賣時間為不會自動延長的賣場,則要在最後兩分鐘內才下標,避免打草驚蛇太早下標,等對方發覺被超過已來不及加價就結束了。下標時一定要將心目中能接受的最高價以自動出價下標,以前曾經以逐次加價方式下標,不料對方是以較高價位自動出價下標,我加價下標後還要等輸入帳號密碼驗證程序,晚上上網速度慢,等驗證完拍賣已結束。此件青白玉沁土古獸我因有一件類似造型可以比對,了解老玉件有此種造型,站在有利地位。於是在結束前兩分鐘將心目中能接受的最高價以自動出價方式下標,果然對手發現再追加價位到原來的兩倍價即已結束,最後以個人心目中所能接受最高價不到一半價得標。得標後本想依往常以匯款郵寄方式,但見此賣家就在台中市,上Google地圖查發現距離台中市公園路玉市並不算太遠,於是決定週六玉市之旅順道自行前往取貨。翌日逛完玉市,以手機確認有營業後,徒步前往取貨,花了十分即到達,付款取貨後,拿出之前所購白玉中穿螭虎比對,詳加檢視:
1.先看玉種:
此件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為青黃玉,表面帶褐紅皮,玉質溫潤,判斷應為和闐黃玉材質。之前那件白玉螭虎,玉色白中微帶黃汗沁,玉質通透溫潤為和闐水料。
2.造型紋飾:
長4.6 高3 寬2.5公分,比之前所購稍大些。其造型跟之前所購相當類似,其身體蹲伏像漢及南北朝辟邪獸,但頭部像漢代螭虎的貓臉,頸部較長向後扭轉頭,不像辟邪獸頭似老虎,頸部較短成昂首狀。兩者穿孔位置不同,之前的雕工較細,眉毛及鬢毛和尾毛有刻陰線,為上下中穿;網拍這件是左右橫穿,後肘有多刻漩渦式的雲紋。
漢代是螭紋是最鼎盛期,數量多,在許多玉器上都能見到。唐、五代玉器上很少見到螭紋,宋、元兩代,特別是元代始,玉器上的螭紋又多起來,凡此期的帶扣、帶鉤、劍飾等,都常有螭紋出現。單獨的螭形物圓雕造型未曾見過類似圖片,所見皆以紋圖的方式琢飾在不同造型和用途的玉器上,未見像玉辟邪的獨立圓雕。
元代螭形特徵前額頗大,且高凸,而臉部五官,如眉、眼、鼻、口則集中在整個面部的下方,其與頭額的比例是,凸額作頭部的三分之二,而其它五官只占三分之一。另四足的關節處有呈漩渦式的雲紋,近似的雲紋最少的只在聳肩處兩組,有的則有四組以上,直至八組,均成雙成對,左右分列在四腿和雙肩。
此件螭頭特徵及腿部有漩渦式的雲紋是符合元代螭形特徵。
3.由工具痕跡,以放大鏡檢視其陰線雕痕: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雕工俐落,線條邊緣光滑,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
4.檢視皮殼包漿,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檢視此件有製作拋光凹凸高低的老件皮殼,有自然風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以放大鏡檢視表面有老件明顯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但其皮殼包漿沒有之前白玉濃厚溫潤。
5.由玉的沁色:
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若出土則會有沁色。
此件表面帶褐紅,應為黃玉常見的色皮,而非入土沁色,因為偏青黃玉色澤較深,看不出傳世黃色汗沁。之前那件白玉螭虎為白中帶黃色汗沁非常明顯。
整體評估:
綜合以上評估,之前那件白玉螭虎依造型及皮殼包漿相當濃厚,白中帶黃色汗沁非常明顯,原賣家稱元代,到目前我都深信不疑。至於網拍這件帶褐紅皮青黃玉辟邪,因沒有沁色,雖然玉質已溫潤,但皮殼包漿相較沒有那麼濃厚,判斷是有清中期以上年代,至於是否有元代就不敢下定論。以上為個人大膽臆測,究竟是清還是元?特就教於對元代玉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