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少溪款竹刻花卉圖臂擱(長25.7 寬4.4公分)
清螺洲款(王柏心1799—1873)竹刻蘭石圖臂擱(長31 寬5.5公分)
下載網路-清少溪製竹雕菊花筆筒
下載網路-清少溪製竹雕荷花筆筒、臂擱(1.高14.3 口徑9.5cm 2.長27.8 寬7.8cm) -西泠拍賣2012年春拍RMB 34,500
下載網路-少溪竹雕洛神臂擱-
福建省拍賣行2011年7月3日估價¥10,000至¥20,000
下載網路-清少溪款竹雕夜遊赤壁圖筆筒(高12.3直徑5.8cm)-
北京宣石國際2012-06-06估價80,000至120,000
下載網路-清少溪製竹雕淺刻踏春圖筆筒(高11.3 口徑6.1cm)-
西泠拍賣2012年春拍成交價RMB51,750
15-316.兩件清少溪款竹刻花卉圖臂擱及清螺洲款(王柏心1799—1873)竹刻蘭石圖臂擱的收藏(101.9.13)
此次為北部的業餘督信佛教的網拍賣家,在3月初向其購入6件竹刻臂擱後,3月底又陸續傳來6件竹刻臂擱照片供我參考。因之前所購6件中有老料後刻情況,告知其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竹雕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新舊是不可能的任務,還是要靠親自上手。希望這次能給予鑑賞期,先付款再寄來,若不合意,當天立即寄還。後來賣家回覆-請先別匯款,收到喜歡後,再匯款或退即可。收到第二批6件竹刻臂擱檢視後,判斷為老件就全部留下。4/7又傳來3件竹刻臂擱及1件竹刻筆筒照片供我參考,並說明此次原藏家不願給予鑑賞期。由照片初步看,竹刻筆筒老化情況應為開門入清老件,落款也為清末竹雕名家,但詩文雕工不夠流暢俐落,品相又差,要價近萬元,當然不予考慮了。另外兩件竹刻荷蓮圖及竹枝圖臂擱,詩文及圖案雕工都不夠流暢俐落,落款又查不到出處,當然也不考慮。只看上一件松崖款竹刻竹枝圖臂擱,由照片看陰刻竹枝圖雕刻生動傳神,陰刻詩文字體流暢俐落,色皮為棕黃色,判斷為入清老件機會甚大。購入後詳加檢視應為清代中期某一“松厓”高士之作。五月份其賣場又陸續上拍一批竹刻臂擱,因三、四月份總計已向其購入13件竹刻臂擱,數量已不少,加上其要價已調較高,且原藏家不願給予鑑賞期,所購有老料後刻情況及年代僅為早期製作,所以暫停繼續購入,持續觀察其賣場。後來發現兩件標題為---竹雕水仙花臂擱及竹雕蘭竹雙清臂擱,看陰刻俐落流暢生動傳神,初步由正反面色皮為棕黃,判斷應為入清老件。列入追蹤名單,發現並無其他藏家提問及購藏。到六月初其賣場清倉大拍賣,多數文物開始以100元低起標價拍賣。6/12上網拍搜尋網拍中,就看到這兩件原以高起標價上架竹雕臂擱已改為100元低起標價。6/19晚上拍賣結束時間前一刻進入其賣場,順利在預期價位內標得這兩件竹雕臂擱,收到後經詳細檢視符合原先所預期的老件竹雕。6/27又在其賣場發現上拍一件標題---雲樵山人款花卉竹雕臂擱。落款”雲樵山人”行書字體俐落流暢,為清中期竹雕名家鄧渭字號。陷地陰刻花卉圖生動傳神,也符合鄧渭風格技法。由照片看竹臂擱正面皮殼及背面竹黃顏色為棕黃色調,也符合清中期色皮特徵。陰刻部份雖有黑色污垢掩蓋,但葉片及花瓣為陷地陰刻有大面積露胎為棕色,其色澤與色皮同,判斷並不像後加刻。加上之前向其所購十幾件竹雕臂擱多數為開門物超所值老件,只有少數為早期製品,並無新仿製品,認為此件最少也應為清末民初老件,不大可能賣新製品。於是提出議價成交,收到後經詳細檢查其各項年代特徵符合原本所判斷的清中期。7/26上網發展其賣場部分竹雕又改為100元低起標,8/2競標到兩件清竹刻蘭石圖臂擱及竹雕螃蟹荷葉水盂。
(101.9.6)早上在每天上網拍搜尋文房百寶項目中,看到這賣家賣場上幾件原上拍文物又改為100元低起標價,其中有兩件為我已列入追蹤名單,第一件標題---竹雕 臂擱 綻放。這件臂擱陰刻花卉圖俐落流暢,題款行書-情餘一本痴,落款-丁未十月少溪。由照片看竹臂擱正面皮殼及背面竹黃顏色為棕黃色調,符合清中晚期色皮特徵。另一件標題---竹雕臂擱 螺洲款 蘭生幽谷中,這件臂擱陰刻蘭花及石頭生動流暢,題款行草俐落有力,落款-螺洲。由照片看竹臂擱正面皮殼為棕黃色調,但背面竹黃顏色較淺較符合清晚期色皮特徵。這兩件竹雕臂擱雖有拍攝所雕刻圖案局部放大特寫照片及臂擱斷面,所拍照片也算清楚,但陰刻部分有黑色污垢掩蓋,加上照片解像力不足,仍無法借由照片放大觀察雕刻痕跡及竹絲斷面,據以判斷確定其新舊及年代,決定屆時觀察參與競標。等到(101.9.12)晚上拍賣結束時間前一刻,第一件竹雕臂擱綻放已另有6人競標,於是加價在預期價位內,經36次競標後得標。第二件竹雕臂擱 螺洲款 蘭生幽谷中另有2人競標,於是加價在預期價位內,經31次競標後得標。當晚匯款後,第四天就收到這兩件竹雕。
檢視這兩件竹雕,表面帶棕黃色澤,與照片相比較無色差,上下斷面為陳年污垢所掩蓋,看不出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情形,圖案及文字陰刻痕跡也為黑墨掩蓋,看不出新舊痕跡,據以判斷其新舊及年代。整體皮殼包漿算完整,感覺不算髒,但陰刻痕跡都被白蠟所填滿,判斷與前批應為同一藏家以汽車蠟加以保養整理。竹雕表面若為厚蠟層所包覆,則無法再以把玩方式來增加其皮殼色澤,將失去把玩竹雕最大樂趣。再加上竹刻臂擱黑墨及硬蠟填入陰刻圖案及文字處,污垢掩蓋住竹雕斷面,不去除硬蠟及污垢無從判斷是舊刻或新刻,也無從由斷面竹絲點判斷竹雕年代,清除蠟層及污垢勢在必行。
這兩件竹雕污垢因使用硬蠟覆蓋,根據以往實務經驗判斷,若僅以較中性去汙較弱的”碧麗珠”應無法去除蠟層,於是進一步採用去污力較強的清潔劑-清洗廁所馬筒及瓷磚的 “穩潔威猛先生去黴劑”。首先以”美國菜瓜布”沾 “穩潔威猛先生去黴劑”,磨擦去除竹雕斷面污垢,讓斷面竹絲顯現出來。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黴劑”噴灑在竹雕表面,以牙刷來回刷洗,特別圖案陰刻線條部分逐一刷乾淨,再將“穩潔威猛先生去黴劑”噴灑在竹雕背部,以牙刷來回刷洗污垢,發現整個褐黑色的污水流出,再以乾毛巾擦乾後。檢視雕刻深處堆積的污垢,仍留有部分陳年污垢硬化黏貼深處在無法刷除,則以鋼針逐一加以剔除。全器清理後顏色變淡成毫無光澤,再以豬鬃毛刷不斷的來回刷動及把玩,使其表面色澤逐漸加深成棕黃色光澤。
再逐件上手逐一檢視判斷竹雕文物新舊及年代:
1.看表面皮殼及包漿
老件包漿的光澤,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皮殼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縱然上過干漆的老件竹雕,其表面干漆經過風化,包漿的光澤,也是自然柔和的寶光。以放大鏡看其表面,其外表干漆皮殼也會有不規則交錯、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新仿是拋光上蠟的賊光,以放大鏡看新件表面是同方向打磨拋光規則性痕跡。若上干漆作舊新品則現出賊光,表面沒有任何磨擦痕跡。
這兩件竹雕符合老件情況,在各處留下因年代老化痕跡。
2.看表面色澤
未上漆的老件表面色澤淺黃、棕黃、棕紅、褐紅色,其形成為當初染色防腐處理,再加百年以上把玩摩挲,就像日常生活中竹椅、竹習器物,因長久使用所呈現自然色澤及光澤,在常磨擦與死角間會形成濃淡之分,且中間有的過渡色。老竹雕表面色澤會比凹陷部分深。
上干漆的老件表面色澤,表面比未上漆閃亮,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其與新上漆染色不同處,在於老上漆表面經長期風化及使用磨損,多少會在較凸出部分磨損,造成漆色較淺薄或脫漆情形,嚴重的形成斑駁不一。
新仿的是新上漆染色,顯得不自然,色澤一致,無濃淡之分,更無過渡色。這些上漆作舊新仿品,表面顏色會因硬度密度大,漆料不易附著而較薄,色澤較淺,漆料會堆積在陰刻凹陷部分,形成較深色澤。
竹雕一般年代越久色澤越深,明末---褐黑或褐紅、清初---棕紅、清中---棕黃、清末---淺棕黃
少溪款竹刻花卉圖臂擱正面及背面帶棕黃色調,是符合清中晚期。
螺洲款竹刻蘭石圖臂擱正面皮殼為棕黃色調,但背面竹黃顏色較淺棕黃,較符合清晚期色皮特徵。
3.以手摸撫雕刻表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會磨掉稜角,變得柔順,不礙手。新仿竹雕摸過會扎手。這兩件表面柔順不礙手。
4.看雕刻凹處所留污垢
老件竹雕經上百年使用,在雕刻凹處會日積月累留下污垢,此污垢相當結實,以針挑也不易去除。
新品當然無此污垢,有的會以黑墨或黑蠟填入掩蓋,但此掩蓋噴洒碧麗珠後,以牙刷刷過很容易去除。
這兩件臂擱在陰刻凹痕有留下陳年污垢。
5.看雕刻凹面
老件竹雕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外露的側面竹絲會較浮出,竹肉會收縮成條狀溝槽。
新品雕刻凹面將染料清除後,其顏色變淺淡,無包漿 ,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平,外露的側面竹絲與竹肉平。
兩件臂擱在陰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因陰刻深度不深,陰刻外露的側面竹絲浮出及竹肉收縮成條狀溝槽較不明顯。
6.看竹雕斷面
老件竹雕,因竹絲硬度密度比竹肉大,經上百年以上風化,熱漲冷縮及濕度變化,竹肉收縮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點突出,清中期以上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竹絲的突出點晶瑩半透明如翳珀色,竹絲的突出點明顯破裂情形。老竹雕筆筒及臂擱斷面,可能被污垢所掩蓋,但常磨擦處會露胎可供研判。上干漆老件的斷面,表面雖為雖為干漆隔絕,未受濕度變化影響,但仍受熱漲冷縮影響,竹肉收縮會大於竹絲,使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上,只是點突出特徵會小於未上漆。
新仿竹雕斷面無污垢,未受長期風化,竹絲斷面的點與竹肉在同一平面,並無突出情形,竹絲的斷面的點顏色較淺,沒有晶瑩半透明感。
少溪款竹刻花卉圖臂擱上下斷面,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明顯突出竹肉。以放大鏡觀察竹絲斷面的點褐黑色沒有破裂情形,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應為清中晚期特徵。
螺洲款竹刻蘭石圖臂擱,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有突出竹肉但不是很明顯。以放大鏡觀察竹絲的突出點為黃褐色,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但不很明顯,判斷應為清晚期特徵。
8.從構圖題材及技法
陰刻以刀代筆技法受周芝岩影響流行於清中至清末。這兩件竹刻花卉圖及蘭石圖臂擱陰刻技法符合清中晚期風格。
9.落款
兩件落款字體流暢,落款陰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應為原刻,非後加款。
少溪款竹刻臂擱和筆筒,存世數量不少,工匠不知是誰,但其雕刻風格高雅,頗令文人心儀,所以為許多收藏家所珍愛。由網路搜尋少溪款竹雕文物拍賣記錄,文字說明清乾隆時期嘉定派竹雕高手,善用高浮雕和線雕的技法把山水、人物畫的筆意融合入竹刻之中。其取法顧玨,又借周顥之所長,所製竹器無不精妙,在其傳世作品中可見其面貌。
關於號“松溪”者,王世襄先生曾撰《撲朔迷離的清溪松溪款竹刻》述關於自己收藏“幾件山水竹刻,署名不一,清溪、松溪、少谷都像是別號而非姓名。……究為一人還是兩人或三人,亦難遽斷。倘確非一人,也不知是父子、兄弟、師徒或其它關係。” 王世襄先生認為應是清中期嘉道竹雕家。
螺洲款竹刻蘭石圖臂擱,王柏心(1799—1873年),字子壽,號螺洲,湖北洪湖監利縣白螺鎮人。晚清大學士,自幼隨父讀書,聰穎過人,博學多才,能過目不忘。道光24年(1844)進士,官刑部主事,後在“荊南書院”二十多年,一面講學一面著書立說。以能文稱,善畫,尤喜畫蘭。其對治理江河頗有研究,著有《導江三議》一書,集中論述了其治水思想和治江策略。卒年七十五。著子壽詩鈔、螺洲近稿。 《清畫家詩史》
綜合判斷
少溪款竹刻花卉圖臂擱,花卉圖刀工俐落流暢。臂擱正面及背面帶棕黃色調,是符合清中晚期。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明顯突出竹肉。以放大鏡觀察竹絲斷面的點褐黑色沒有破裂情形,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判斷也應為清中晚期特徵。
螺洲款竹刻蘭石圖臂擱正面皮殼為棕黃色調,但背面竹黃顏色較淺棕黃,較符合清晚期色皮特徵。再由肉眼看竹絲斷面的點有突出竹肉但不是很明顯。以放大鏡觀察竹絲的突出點為黃褐色,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但不很明顯,判斷也應為清晚期特徵。
以上純屬個人臆測,特就教於對竹雕文物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