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


樞府瓷卵白釉印花葵口杯(口徑8.2 底徑3.4 4.7cm)





















 


 



下載網路-元青花菊紋盞




 


第二件


龍泉窯粉青釉八卦紋八方三足爐(口外徑12.4 11cm)


























15-315.兩件購自同一網拍賣家的中古瓷器收藏-樞府瓷卵白釉印花葵口杯及龍泉窯粉青釉八卦紋八方三足爐 (101.9.9)



對於瓷器項目收藏,我向來專收清瓷及民初彩瓷,對此方面稍有心得。但對宋元以上中高古瓷器,並非不感興趣,而是環境所限制,因台灣地區博物館所藏相對缺乏,連遠觀機會都沒有,而中高古瓷器在台灣文物界更是冷門中的冷門,在現貨市場及藏家手中難得一見,能親自上手鑑賞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對中高古陶瓷知識較缺乏,可說是連入門都還沒有。雖然沒收藏及實際鑑賞過,還是從瓷器書籍及網路搜尋,得到一些鑑定要點知識,但理論還是要與實務相配合,才能有成。



鑑定瓷器的特徵,從造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多方面來判斷。在現貨市場文物之旅常可看到這些古瓷器蹤影,但百分之99由最造型及釉色就可看出其破綻,可說是低級仿品。至於高仿品,其造型、底足、釉色、及紋飾若仿製到位,就不易憑肉眼一眼就看穿,而需借助放大鏡檢視胎土特徵及釉面風化,才能判斷新舊真偽。



另外瀏覽網拍賣場也常可看到這些古瓷器蹤影,但百分之99由最基本的造型就可看出其破綻。至於高仿品,其造型、底足、釉色、及紋飾若仿製到位,就不可能憑網路照片判斷新舊年代。



鑑定瓷器,要從器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多方面特徵著手。要由照片看瓷器新舊及年代是不可能任務,特別其中胎土、釉面釉色,因照片色差及未拍出重點的微觀細節局部特寫供參考。只能由器型、底足製作、紋飾及釉色初步判斷,若拍攝技巧佳,則勉強能由釉面光澤來輔助判斷新舊,若呈現溫潤柔和的寶光則可能老件;若是閃亮的賊光則應是近現代新仿製品;若霧霧失去光澤則可能是殺光過的近現代新仿製品。



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及仿古技術進步,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特別是高古瓷器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新舊及年代是有相當難,還是要靠親自上手。我在網拍瀏覽到合意的古瓷,由器型、胎土、底足、紋飾及釉色初步判斷符合其時代特徵,再近一步分析釉面光澤是否呈現溫潤柔和的寶光?以上均能符合後,若要價高而無鑑賞期,則還是選擇放棄,因為如標得新仿製品,將血本無歸。若要價不高或低價起標,才能放手一搏。



收到後再依鑑定瓷器的特徵-器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多方面特徵著手來詳加檢視判斷,均能符合原先所預期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網路照片無法提供的釉面光澤及風化,三件釉面均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且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底足也順手不像新品粗糙會扎手。無論高仿技術如何高,瓷器釉面的瑩潤寶光是無法仿製出來。它是釉面經歷上百年風化,所產生自然柔和光澤,就如同古玉的皮殼包漿光澤一樣,這是鑑定瓷器時辨別其新舊最重要的關鍵點。而老瓷器在經上百年自然使用下,會被空氣中含矽粒子磨損,其造成的磨損痕跡是不規則交叉,深淺大小不一。



此北部女性賣家自稱拍賣友人同好的收藏,三年前開始網拍,其賣場為各式各樣文物,有文房雜項、古玉、瓷器等,有較開門等級較中上的,但所定起標價位高。另外大部分為較不開門或等級較低的文物,則以一元低價起標賣場招攬人氣,觀察其成交記錄都是低價起標賣場所標出,且結標金額多在幾千元。觀察其評價已7百多,只有3個無關賣家責任負評。這三年來陸續買過近十幾件文物,其中一件有損傷但未說明,另一件竹雕為作舊新品,標題卻標明老件,經去函溝通均迅速獲得退款處理,算有信用的賣家。從去年(100.12.25)標得一件元龍泉窯梅子青釉貼褐色烏龜高足杯後即未曾見到合意的文物,下手競標。



(101.9.2)在每天上網拍搜尋中國古陶瓷項目中,就看到這兩件中古瓷器:


第一件標題為---樞府窯 印花杯,由照片看葵口造型小巧典雅,印花凹凸適度,印紋流暢自然,釉色卵白散發溫潤光澤。底足內無釉中心有乳釘狀突起。底足無釉處黑色細小斑點。由器型紋飾、底足製作、釉色初步判斷似乎符合元代樞府瓷卵白釉特徵,再由釉面光澤呈現溫潤柔和的寶光判斷應為老件,不像是近現代新仿製品。


第二件標題為---龍泉 八卦三足香爐,為宋代八卦紋八方三足爐造型,從照片釉色為淡雅粉青釉,器底露胎呈現朱色火石。但未拍攝器底露胎局部特寫照片,無法看到胎土顏色是灰白還是白胎,據以判斷是仿龍泉窯,還是宋龍泉窯製品。釉面散發溫潤光澤,有可能是老件。


以上兩件由器型紋飾、器足製作、釉色初步判斷似乎符合其年代特徵,再由釉面光澤呈現溫潤柔和的寶光判斷應為老件,不像是近現代新仿製品,於是列入追蹤。


此賣家經營網拍三年來,曾向其購入十餘件文物,其中有到代老件物超所值的,但也有近現代仿古製品,因此為避免風險,此兩件最多只能保守評估以清末民初價位下標。若清末民初年代,其行情為約為多少行情,設定最高競價金額,接著分析判斷其到代機率有多高?終於等到(101.9.9)晚上結標前一刻前往其賣場觀察,均在預算內得標。匯款後第三日就收到貨品。



收到後再依鑑定瓷器的特徵-器型、胎土、底足、釉面釉色及紋飾多方面特徵著手來詳加檢視判斷,上手加以詳細檢視:


第一件樞府瓷卵白釉印花葵口杯:


1.造型:口徑8.2 底徑3.4 4.7cm。葵口造型小巧典雅,纏枝花卉印花紋凹凸適度,印紋流暢自然。


2.釉色及釉面:釉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故稱之為“卵白釉”。釉面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且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全器無任何開片。


3. 底足胎土: 胎質白而潤膩。底足內無釉,底心有乳釘狀凸起。底足無釉處黑色細小斑點。底部順手不像新品粗糙會扎手,底足有長期使用所留下的磨損痕跡。


綜合以上分析判斷這件卵白釉印花葵口杯,由造型紋飾、釉色釉面、底足胎土判斷,符合元代樞府瓷卵白釉瓷器特徵。



第二件龍泉窯粉青釉八卦紋八方三足爐:


1.造型紋飾:口外徑12.4 11cm。器身為八方形,造型古樸典雅。器身外腹口沿下有四條波浪紋,底部一圈蓮瓣紋,器身中間刻有一周凸起的八卦紋裝飾,因號之為“八卦爐”。這類爐源自道教煉丹所用銅爐,此時多見於民間香爐,龍泉窯的瓷爐久負盛名,樣式多樣,此類“八卦爐”即為龍泉窯特色產品,流行於世。八卦紋是南宋、元、明、清瓷器裝飾的紋樣之一,為典型的宗教紋飾。它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後漸被引申為吉祥的代表。八卦紋飾始於宋末元初,多見於龍泉窯青瓷。


2.釉色及釉面:根據陶瓷專家鑑定龍泉釉色的歷代變化,宋龍泉釉色青綠中有偏藍感覺,元代龍泉釉色與南宋相較,則顯得比較灰,而明代到清初的龍泉釉色,則是偏黃的綠色,或者說是草綠色。


此爐釉色呈粉青色,是較符合宋代龍泉釉色特徵。釉面呈現老件的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製品的賊光,且有老件能觀察到長期使用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全器無任何開片。


3.胎土: 宋元龍泉窯胎土為帶青灰色,凡露胎處均會有在燒火時自然形成的橙色胎皮,行話叫”火石紅”。


此爐圈足露胎為青灰色,外帶朱色火石,符合宋元龍泉胎土特徵。底部順手不像新品粗糙會扎手,底足有長期使用所留下的磨損痕跡。



我這兩件瓷器是近來在網拍賣場所看到合意的,以個人對中古瓷器淺薄的鑑定知識,按圖索驥判斷是否符合其時期瓷器特徵-器型紋飾、胎土底足、釉面釉色?經過以上思維程序所購得。以上純屬個人淺見,尚請對中古瓷器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謝謝!




 


樞府瓷


  到元代瓷器,人們自然會想到元代青花,實際上,元代創燒的卵白釉瓷也是朝廷定燒的一種高檔瓷器,在當時極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鎮青白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狀,頗似鴨蛋殼色,故稱之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愛,常命景德鎮窯燒製供官府使用,有命則供,否則止,傳世品以元代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定燒的卵白釉瓷為多見,樞密院定燒瓷在盤、碗器的紋飾中印有二字,故卵白釉又稱之為樞府釉。



  元代樞府瓷製作規整,品質優良,多有印花裝飾,紋飾題材以雲龍和纏枝花卉紋為常見,因樞府釉屬乳濁釉,故紋飾不太清晰。樞府瓷與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顯得尤為精緻,修足規整,足底無釉,底心有乳釘狀凸起,胎體厚薄適中,是至今所知元代官用之器的名品。



  長期以來,因樞府瓷傳世品極少,元代樞府瓷僅為文博界所瞭解認識,1982年在安徽省歙縣曾出土一批窯藏元代樞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盤,為人們進一步認識元代樞府瓷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引起了國內外陶瓷界的極大關注,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看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著名古陶瓷鑒定家李輝柄說:元瓷珍品的不斷發現,逐漸糾正了因長期缺乏考古資料而形成的元瓷量少質粗的偏見,改變了陶瓷研究中重宋、明而輕元的傾向。



元樞府釉瓷的時代特徵


-馬廣彥


  樞府釉瓷,就是人們對這種元代卵白釉官窯瓷器的代稱,綜合起來,應當具備以下時代特徵:一、坯料同元代至正型青花瓷一樣,用的是景德鎮品質最好的高嶺麻倉官土,燒成後胎質白而潤膩,微有孔隙,手頭適中,敲聲清越。二、釉汁勻淨細膩,狀如凝乳,色似鵝卵,靈潤若玉,積釉處泛湖藍色。三、器式多為碗、盤及高足杯(碗),內壁皆有模印紋飾,以龍紋、鳳紋、孔雀紋及纏枝花卉紋常見。四、製模精細,印花凹凸適度,印紋流暢自然、生動活潑。五、碗、盤、高足杯(碗)類器型皆製作大氣,器壁下部弧線豐滿,壁牆厚實。六、圈足小,足牆厚,足底平切,內牆外傾,外底不施釉,從足牆內根至外底內心處逐漸收刀,形成足外底中心乳釘狀突起。七、圈足修削精細規整,因在匣缽底部墊沙仰燒,圈足邊沿常有少量粘沙,底足無釉處常出現因沙質成分而形成的鐵質紅褐色或黑色細小斑點。


  對於元代景德鎮卵白釉瓷器,古代文物鑒評家曹昭在其《格古要論古窯器論》中有評價說:元朝燒小足印花,內有樞府字者高。新燒大足素者欠潤。曹昭的生卒年月筆者未曾詳查,但他的《格古要論》一書在洪武年間(西元1368~1398年)寫成問世,說早他是元末明初人,最晚也應是明洪武朝初年所生,反正他所生活的時代距元代不遠,對元代和明初景德鎮白瓷的看法應當說是比較準確可信的。曹昭所說的元朝燒小足印花,內有樞府字者高,正是對元卵白釉瓷器中的高檔精品樞府釉瓷的正確評價。請注意,曹昭在這個評價中對樞府釉瓷加上了重要的、具有鑒定標準意義的特點,是小足有字的印花瓷器,而不是大足素白瓷器和普通的小足印花瓷器。他說的新燒大足素者欠潤,應當是對明初所燒沿襲元代大足無印花卵白釉民窯白瓷的針砭。


  在樞府釉瓷中,印有樞府二字的數量較多,相比之下,其他銘文的樞府釉瓷就更為珍貴。據著名古陶瓷學者、北京故宮博物院葉佩蘭研究員1998年問世的《元代瓷器》一書統計,太禧銘印花盤傳世僅有3件;東衛銘印花盤僅有1件,是廣東省博物館的藏品;天順年造款印花盤僅有1件,為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昌江銘印花碗和福壽銘印花碗各僅1件,由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珍藏;福祿銘樞府釉瓷器當時已知的也僅有4件,其中國內3件,即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一隻福祿銘雲雁紋大碗,浙江杭州窖藏出土的一隻福祿銘雲龍紋高足杯,新疆霍城出土的一隻印花盤(殘),還有一隻就是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福祿銘碗。此後這些年來,在古瓷專家和收藏愛好者的關注下,目前為止已發現福祿銘樞府釉瓷完整器和殘器共約十多件,估計今後還會新發現一些,但數量不會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