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42底徑14瓶口5.8公分)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1.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2.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3.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4.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5.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6.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7.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8.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1.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2.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3.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4.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5.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6.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7.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8.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9.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0.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1.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2.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3.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4.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5.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6.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7.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8.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9.JPG

 

 

 

 

下載自網路---元青 花昭 君出塞圖蓋罐-出光美術館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西廂記)

 

 

-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蕭何月下追韓信)

 

 

-南京市博物院藏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壺春瓶(蒙恬將軍)

 

 

-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人物故事蓋罐(尉遲恭)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人物故事蓋罐(諸葛亮)-蘇富比拍品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拍賣

 

 


 

 


 

 

 

 



 

 

 

 

 

 

 

 

 

民間元青花存質疑

 

 

 

     近日,首都博物館推出了青花的記憶——元代青花瓷文化展,一時成為國內收藏界的一大盛事,吸引了眾多瓷器研究專家和收藏愛好者前來一飽眼福。該大展匯集了73件元代青花瓷,共同組成了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元青花專題展覽。元青花之所以名揚海內外,起於20057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紋故事罐2.3億元驚人天價成交,從此,元青花一器難求,成了高價瓷的代名詞。元青花為什麼這麼貴?民間又有元青花嗎?

元青花完整器十分稀少

 

 

  元青花的異常珍貴與它的稀少大有關係。目前學術界公認的說法是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約三四百件。在此次元青花大展中我們看到,首都博物館的鳳首扁壺、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的青花鹿紋盤和安徽省博物館的折枝花卉紋象耳瓶等都是出土殘件,但即便如此,也都被視為難得一見的文物。特別是首博的鳳首扁壺,在1970年北京市鼓摟大街豁口元代窖藏出土時曾碎為48片,因這種器型在出土元青花中尚不多見,後經巧妙修補復原。沒有參加此次專題展的首都博物館的另一件重量級元青花——“昭君出塞罐也是殘裂拼接而成的,從中不難看出,完整器的元青花有多麼珍貴!這也就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拍出創紀錄天價的根本原因。

民間元青花存質疑

 

 

  對於專家學者三四百件的說法,國內的不少民間元青花收藏者卻並不買帳。一些民間收藏者表示:國內元青花研究目前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因為專家看不準民間的,所以只認出土的、窖藏的,對民間元青花一概否定,這樣保險不會引起爭議,民間的元青花處於被忽視境地。更有一些人對專家不屑一顧,認為國內當今還沒有真正、權威的元青花瓷鑒定專家,可以說近幾年民間對專家的質疑聲一直未斷。

 

 

  但依據筆者近年對市場的觀察,感覺專家的說法更嚴謹一些,民間的元青花無論在數量上還是真偽上都很值得懷疑。一件上億元的元青花鬼穀子下山紋故事罐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貪婪慾望,使近年收藏市場和各種五花八門收藏鑒寶類節目中冒出了許多元青花,但這些所謂的元青花幾乎都是景德鎮的新仿,貨真價實的元青花真品鮮有出現。自2005年後,海內外拍場也陸續上拍了上百件各種器型的元青花瓷器,尤其是大罐和大盤器型時有湧現,但沒有爭議的、價位較高的鳳毛麟角。

元青花的前生

 

 

  儘管元代只有98年的短暫歷史,卻催生了青花瓷這一奇葩,開啟了明清兩朝都難以企及的高度。器型豐富、顏料奇特、紋飾多樣、域外風格都是元青花備受後世推崇和藏家青睞的主要原因。元青花的紋飾圖案不少取材於歷史故事和元雜劇,如首都博物館的昭君出塞罐,湖北省博物館的青花四愛圖梅瓶等,這類故事圖案大多畫在玉壺春瓶和大罐等觀賞瓷上,供特權階級享用。由於器型大和存世少的緣故,目前最顯珍貴。據統計,目前海內外館藏的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尚不足20件,流落民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將來出土窖藏能有新的發現。所謂民間藏有元青花故事紋大罐、玉壺春瓶或梅瓶的說法,目前大多被證實是不靠譜的故事編造。元青花的器型十分豐富,常見的有罐、玉壺春瓶、梅瓶、碗、盤等,由於受國際交流的影響,一些器型具有明顯的西域風格,如執壺和盤等。更關鍵的是,西域蘇麻離青料的引進,使元青花的發色步入新的境界。

元代文人育出元青花

 

 

   在元代,由於文人社會地位的低下,或出於生活所迫,部分文人或畫家轉向民間手工業謀生,從而使元青花無論在畫工還是圖案上都比以前有了質的飛躍,從這一時期的許多青花瓷中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如湖南省博物館的蒙恬將軍玉壺春瓶,人物刻畫栩栩如生,格外傳神。此外蕉葉、竹、松石的用筆也極具文人畫的寫意灑脫,構圖嚴謹考究,完全不像一個普通畫匠所為,具備了高超的繪畫功底,代表了元青花畫工的非凡水準。再如此次大展中的青花鹿紋盤,寥寥幾筆,小鹿回頭顧盼的神態就盡顯無遺,令當代的大師望塵莫及!此後,明清兩代青花瓷都以巧為美,繁縟造作,喪失了元代畫工的率真寫意,不僅與元代青花瓷的審美迥異,畫工更大不如前。當然,當代的造假者就更難望其項背了。元青花不僅是令人心醉神往的一個瓷器品種,更是在藏市高度受到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但筆者以為,民間還是慎談些元青花為好,因為經驗告訴我們——越是珍稀的文物,收藏中陷阱往往越大。

 

 

(來源:中國收藏網

 

 

 

 

 

 

 

 

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

 

 

  品類紛繁的元代瓷器中,青花瓷器以鮮活、豔麗、明快獨樹一幟。青花瓷器中,又以人物故事為裝飾題材的最具特點。它的數量雖少,但繪畫技法高超,特別是畫面小中見大,且多表現元代雜劇的故事場景,開創了全新的視覺領域。

 

 

.

 

 

  目前所見到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不過幾十件,而且相當一部分流失海外,國內所見者區區可數,據我所知,主要有以下這些。

 

 

1.現藏于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出土于江甯縣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中。畫面在梅瓶的腹部,佔據主要位置。上下飾西蕃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主題鮮明突出。畫面中,主要人物蕭何頭戴展腳襆頭,著袍束帶,五絡須髯。左手控韁,右手揮鞭,策馬飛奔。畫面的另一側,韓信頭裹軟巾,身著長袍,手牽戰馬在溪邊飲水。空白處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錯落有致。

2.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農科所出土一件青花瓷罐。出土時口沿稍有殘損,盆已破碎。罐腹繪“征戰圖”,據考證。內容為《尉遲恭單騎救主圖》。畫面中頭戴束發冠,身著戰袍,手持長柄叉,已露敗跡的騎馬戰將為唐將段志玄。緊隨其後,驅馬追殺者頭戴鳳翅盔,著甲束袍,雙手持矛,為單雄信。隔山石一人頭戴交腳襆頭,著長袍,右手持鞭端坐馬上,身微側,似對後面的人對語。此人為秦王李世民,後為尉遲恭,右手舉鋼鞭,左手握韁,策馬疾馳而至。他頭戴直角襆頭,滿臉須髯,鎧甲外著戰袍,一望便知是員驍勇驃悍的猛將。山崖間,旗幡獵獵,隱現三名手持長矛的兵士。空隙處繪怪石、雲朵、楊柳、雙鳳和靈芝。同一題材的青花蓋罐,美國波士頓博物館也收藏了一件,畫面一側單雄信雙手持矛,縱馬前沖。另一側有身著團花錦袍,騎在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鋼鞭的尉遲恭。兩人並轡而行。李世民頭微側轉,尉遲恭左手指點,兩人似在交談。尉遲恭身後,一卒雙手擎旗。大旗上直書“唐太宗”三字。相比較而言,廣西橫山出土的瓷蓋罐上所繪,少擎旗武士而多一戰敗的唐將,更顯得生動傳神。

3.“蒙恬將軍”玉壺春梅瓶出土于湖南常德市,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畫面中蒙恬頂盔貫甲,面相威嚴,端坐在椅上。其後一武士披甲懸劍,雙手握一杆大旗,旗上直行書“蒙恬將軍”四大字。蒙恬的前方一名高鼻深目,手持彎弓的武士前來稟告。武士的身後一頭戴氈笠,短衣束帶的士卒右手按一抓來的官吏,此人戴高冠,著花袍,作漢人裝束,跪伏於地。整個畫面繪蒙恬將軍審訊戰俘的場景。蒙恬滿面鋼髯,端然穩坐的姿態,以及背後高高樹起的大旗,展示了巍然肅殺之氣。

 

 

    
4.湖北武漢市文物管理處收藏一件瓷瓶,瓶腹繪出四個蓮瓣紋菱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有“王羲之愛蘭”、“周敦頤愛蓮”、“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梅鶴”四個畫面。畫中人物或坐或立,或拱手,或拽杖,或在柳陰下品幽蘭飄香,或在梅樹下觀白鶴起舞。四個不同的畫面表現了一個共同的高雅閒逸的主題。

5.流失在海外的,以現藏於日本出光美術館的“昭君出塞”圖青花蓋罐最為出色。這件蓋罐的形制、構圖形式與廣西橫縣出土的“單騎救主”圖蓋罐極為相似。罐腹繪九個人物,七匹乘騎(另外兩騎當隱在山石後面)。九個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騎在馬上,或搖鞭步行。馬上馱著弓弢、行囊。觀人物相貌、服飾有差別。其中騎在一匹白馬之上,懷抱琵琶,梳高髻的漢裝女子是王昭君,前後各有一胡服女子隨行。六名男子中,有的頭戴貂冠,髡發駕鷹,著胡服;有的戴氈笠,著漢裝。當是迎親的匈奴使節和漢朝送親的官員。畫面中山石掩映,蒼松、翠柳、修竹、芭蕉雜襯其間。疏密有致,佈局勻當。

6..1994年香港蘇富比拍品中有一件“三顧茅廬”青花蓋罐也很精緻。罐腹的一側,諸葛孔明頭包軟巾,身穿長袍,坐在蒼松下的山石之上。頭梳雙髻的童子手捧書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雙髻童子正傾身稟告。畫面的另一側,有一枝繁葉茂的垂柳。樹下劉玄德戴交腳襆頭,著長袍,躬身拜謁。關雲長和張翼德在一邊竊竊私語。諸葛亮的高逸瀟灑,劉備的求賢若渴,以及關、張二人的焦急煩躁刻劃得淋漓盡致。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有同一題材的青花帶蓋梅瓶,畫面有所變化。諸葛孔明箕坐在茅廬之內,正在悠閒地觀書,茅廬旁植松柏、籬笆,一名頭梳雙髻的童子揮彗打掃庭院。另一邊是劉、關、張三兄弟。劉備居前,躬身施禮。

7.其他還有流於英國,現藏於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西廂記”青花梅瓶;1996年蘇富比拍品“西廂記”青花蓋罐;日本出光美術館收藏的“呂洞賓”青花玉壺春瓶;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陶淵明訪友”青花玉壺春瓶;1985年日本大阪《元代瓷器展》圖冊所錄的“周亞夫軍細柳”青花蓋罐、“百花亭”青花蓋罐等。及上述各件現在尚未對內容作出考訂的人物故事瓷器,無論那件都稱得上是精品。

 

 

 

 

 

.

 

 

1.這些人物故事青花瓷器,相似的特點有:載體都是體型較大的器物,諸如蓋罐、梅瓶、玉壺春瓶等。蓋罐高度多在25-30釐米之間(有的蓋已失,現在統計的只是罐體的高度);梅瓶高度為40釐米左右,最高的一件44.1釐米(只有一件帶蓋);玉壺春瓶高30釐米左右。三種瓷器的畫面相互比較,蓋罐、梅瓶腹徑較粗,作畫面積大,多用來表現場面宏闊的題體。前述“單騎救主”、“三顧茅廬”、“昭君出塞”是為例證。而玉壺瓶頸肩,纖細,碩腹下垂,一般選擇人物少、場畫小的畫面。

2.人物故事畫面多置於器物中段的主體部位,視覺突出,給人以強烈的衝擊力。玉壺春瓶繪畫面積較小,需要表現大的場面時,往往以全器作畫。如“蒙恬將軍”玉壺春瓶,武士所擎的大旗直達瓶口,獨具一種磅礴大氣之勢。

3.凡繪有人物故事的青花瓷器質地細膩,釉色白而勻稱,著色所用的氧化鈷料,不論國產的青料,還是進口的蘇泥勃青料,都很純正。

4.畫工的繪畫技藝高超。同時具備這些條件的瓷窯甚少,恐怕這也是人物故事青花瓷器較少的原因,若有,多數出於當時瓷藝水準最高的景德鎮瓷窯。

   這些繪于青花瓷器上的圖畫,無一不具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以廣西橫縣蓋罐上的“單騎救主”圖為例,抓住單雄信殺敗段志賢,欲追秦王李世民,尉遲敬德策馬持鋼鞭趕來救駕的場景。一邊二將挺槍馳馬,殺氣騰空。另一邊秦王李世民徐鞭緩轡,回首顧盼。前面還有兩隻飛翔在雲際的鳳凰,有一種動靜持衡、相得益彰之妙。在細部刻劃上,單雄信的勇猛,尉遲恭的剛毅,李世民的鎮定自若,無一不躍然而出。以使用的兵器上看,單雄信所用的矟作矛的形式,與後來文字作品所描述的大不相同,更符合歷史的真實(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持)。史書記載,不單單雄信用矟,尉遲恭也用矟,而且善避矟,還能空手奪矟。畫面上尉遲恭用鋼鞭,是後世演繹的結果。因為鋼鞭最早出現于五代,隋末唐初還沒有這種兵器。段志玄所用的三股叉也是金元才出現的兵器,唐代沒有。

  與廣西橫縣“單騎救主”蓋罐相比肩的是藏於日本出光美術館的“昭君出塞”圖蓋罐,兩者構圖、畫風幾乎一致。在高10釐米左右,寬約30釐米的畫面上勾畫了九個人物,以及山石樹木等,小中見大。表現一行人馬行進在路途之中,本是個單調乏味的主題,但作畫者在構圖上疏密錯落,間以松柏山石。人物三兩簇聚,有老有少,或騎在馬上,或徒步行走,或持鞭,或架鷹,既有護送的漢人,又有前來迎接匈奴的胡人。而著漢裝的王昭君以懷抱琵琶為特徵,麗質卓然。整體畫面熱烈而壯闊,不見絲毫呆板之氣,稱得上上乘之作。與藏于吉林省博物館,金代張瑀所繪《文姬歸漢圖》、流失在日本傳宮素然畫的《明妃出塞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繪畫技法上,這些人物故事瓷器也有獨到之處。如畫面人物比例得當,注重人物表情、情格的刻劃。輪廓、衣紋線條流暢,山石、樹木、乃至人物衣飾有平塗,有皴擦。與紙、絹不同,用青料在瓷胎上作畫,當更具難度,更顯功力。可惜的是,這些畫師多為民間藝人,未留下自己的姓名。

 

 

.

 

 

  元代是雜劇興盛的時代,關漢卿、王實甫、白朴、馬致遠等創作了《竇娥冤》、《西廂記》、《漢宮秋》等一批可傳之百代的作品。同時這也是雜劇普及的時代,流行於市井茶肆,植根于平民百姓之中,這一點從元代人物故事瓷器上得到了證明。

  《蕭何月下追韓信》故事見於正史。《史記·淮陰侯列傳》、《漢書·韓信傳》都有記載。秦末楚漢戰爭時期,韓信先投項羽,未得重用。又改投劉邦,仍未得重用。於是憤然離漢而去。蕭何聞此消息,夤夜追回韓信,並勸劉邦委以重任。印證于歷史,韓信確為難得的帥才,幾年征戰後,圍楚軍於垓下,迫項羽自刎於烏江,助劉邦成其漢統。蕭何慧眼識英雄被後世傳為佳話,至宋元被編為雜劇。種嗣成《錄鬼簿》記載,金仁傑作《追韓信》雜劇,後收入《元刻古今雜劇三十種》之中。南京出土的梅瓶上所表現的就是這個題材。但“追韓信”故事,以畫面形式表現在陶瓷器具上,南京梅瓶不是最早的。1980年北京房山區出土過一件宋代三彩枕,枕面用綠、白、黃三彩繪“追韓信”圖。畫面上人物、服飾與南京梅瓶相近,但遠不如梅瓶所繪精細。

   唐開國元勳尉遲敬德“單騎救主”敍述隋滅後,各路反王爭立為帝,相互混戰。洛陽王世充在榆窠與唐軍對陣,世充麾下驍將單雄信率軍直向秦王李世民殺來,危急時刻,尉遲恭單騎沖出,持矟橫刺,雄信落馬。此事《新唐書》中有載。其後歷經演繹,敷衍成故事,至宋元編為雜劇。《尉遲恭單鞭奪矟》雜劇共四折,另有一個楔子,明代趙琦美編《脈望館鈔校古今雜劇》、《古名家雜劇》、《元曲選》中均有收錄。但作者不同,趙琦美題關漢卿所作,《古今名字雜劇》、《元曲選》記為尚仲賢作。據查,在《錄鬼簿》(曹本)中,尚仲賢所作雜劇為“齊元吉兩爭鋒,尉遲恭三奪矟”,演尉遲恭與齊王李元吉比武,徒手三奪其矟” 之事,收在《元刊雜劇三十種》之中,雜劇後段也有“單騎救主”一折。但就單本而言,應依趙說,定《單鞭奪矟》為關漢卿所作更妥。

  日本出光美術館藏青花蓋罐上所繪“昭君出塞”圖,表現的是西漢元帝時期,胡漢和親,王嬙(昭君)下嫁呼韓單于事,《漢書》“元帝紀”、“匈奴傳”中都以寥寥數十字做了簡單的記載。葛人葛洪《西京雜記》中,加入了王嬙不行賄賂,畫工毛延壽畫美為醜,欺瞞帝王的情節。到了元代,關漢卿作《漢元帝哭昭君》,馬志遠作《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張時起作《昭君出塞》等,對這一題材以戲曲、雜劇的形式進行了再創造,衍成了感人的愛情故事。蓋罐所畫正是“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場景,王昭君懷抱琵琶,點明了主題。

   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所藏青花梅瓶所繪《西廂記》,是中國傳之久遠的愛情故事。紅娘的潑辣果斷,鶯鶯對愛情執著的追求為後人傳頌。其故事源于唐代元稹《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宋金時期,有宋官本《鶯鶯六么》。金董解元將其改為《西廂記搊談詞》進行演唱,全劇有191套曲調和兩支單曲。元代李景作《崔鶯鶯西廂記》,王實甫作《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等,尤以王氏《西廂記》為佳,推為“北曲第一”。全劇二十折,分為五本。該劇大大豐富了紅娘的形象。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梅瓶,畫面上一女子右手持杖,左手點指,另一女子掩面而泣。表現的該是“拷紅”的場景。1994年蘇富比拍品中有一青花瓷蓋罐,畫面正中,幾上設一香爐,旁邊一女子躬身祭拜。兩側襯以雕欄、假山、花樹,表現的應為崔鶯鶯“焚香拜月”的一幕。

   目前所見,其他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的畫面,與宋元雜劇相關的亦不少。如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青花梅瓶、1994年蘇富比拍品蓋罐所繪“三顧茅廬”圖,表現劉玄德三次赴臥龍岡,請諸葛孔明出山故事。元雜劇有王曄作《臥龍岡》,記載見《錄鬼簿》(曹本),又有《劉玄德三顧草廬記》。日本大阪《元代瓷器展》圖冊所收蓋罐所繪《周亞夫軍細柳》,表周亞治軍嚴整,執法如山。元代王廷秀曾作過《周亞夫屯細柳營》雜劇,記載同見於《錄鬼簿》。《元代瓷器展》所收的另一件青花瓷蓋罐畫的《百花亭》故事,有曹元用所作的戲文。至於八仙呂洞賓故事,在元雜劇中有馬致遠所作的《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岳伯川作的《呂洞賓度鐵拐李嶽》。看日本出光美術館藏青花人物故事玉壺春瓶的畫面,呂洞賓道冠長袍,身背寶劍,側視一株繁花,大朵複瓣似牡丹,可能表現的是“呂洞賓三戲白牡丹”故事。還有些青花人物故事瓷器,因未見畫面全貌,或尚未仔細研究,一時找不到故事所本,或許正是今後探討的物件,識別“廬出真面目”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元代青花人物瓷器的出現,是在宋元文學的通俗普及,特別是在雜劇的廣泛傳播的前提之下產生的。當時瓷器只是其中的載體之一。更早一些的金朝,就在磚雕上表現戲劇人物,山西侯馬、稷山金墓中屢屢見到,其中就有“單騎救主”故事。到了元代,銅鏡背紋有“柳毅傳書”、“洛神”圖;螺鈿器有“三顧茅廬”長方案、“高力士脫靴”盒、“瑤池仙慶”盒等;江蘇吳縣出土過“姜太公垂釣金帶扣”。但是,在這些器物上,無論人物刻劃、動作表情,還是山石皴擦,都比不上青花瓷器所畫的酣暢、流利。

   還有一個問題,仔細揣摹元青花瓷器上的人物故事畫面,特別是題材相同者,當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繫。比如“單騎救主”圖,不論是廣西橫縣出土的,還是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藏品,單雄信縱馬的身姿,用的矟,以及神態衣飾都很相似;秦王李世民都戴交腳襆頭,身著長袍;尉遲敬德戴直腳襆頭,長須髯,手持鋼鞭。波士頓博物館藏梅瓶、蘇富比拍品蓋罐所繪“三顧茅廬”圖中,劉玄德都作躬身施禮的姿勢,諸葛孔明都頭裹軟巾,童子都頭梳雙髻。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1996年蘇富比拍品等兩件青花瓷器上的“西廂記”畫面中,仕女都梳高髻等等。從這些畫面分析,當時作畫應該有藍本,或者依據了當時雜劇唱本中的插圖。不同題材的畫面,如廣西橫縣蓋罐的“單騎救主”圖,與日本出光美術館蓋罐上的“昭君出塞”圖,在總體構圖形式上,繪畫技法上,甚至填襯的花紋都很相似。兩件同為景德鎮窯燒製,或許出自同一位畫師之手,或許師傳相因。這些恐怕只有靜下心來,仔細比較,認真推敲,才能領略其中奧妙。

 

 

 

 

 

此篇引自中華博物鑒藏講座---元代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故事

 

 

(于炳文 2005.01.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