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42底徑14瓶口5.8公分)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1.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2.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3.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4.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5.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6.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7.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 8.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1.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2.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3.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4.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5.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6.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7.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8.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09.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0.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1.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2.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3.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4.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5.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6.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7.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8.JPG

C366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局部特寫)19.JPG

 

 

 

 

 

 

 

下載自網路---元青 花昭 君出塞圖蓋罐-出光美術館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西廂記)

 

 

-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蕭何月下追韓信)

 

 

-南京市博物院藏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壺春瓶(蒙恬將軍)

 

 

-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人物故事蓋罐(尉遲恭)

 

 

-波士頓美術館藏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人物故事蓋罐(諸葛亮)-蘇富比拍品

 

 

 

 

 


 

 

 

下載自網路---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拍賣

 

 


 

 


 

 

 

 



 

 

 

 

 

 

 

 

 

13-9-10.一件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的收藏(98.10.17)

 

 

 

    

 

 

          梁先生為東南亞華僑,原先在市場擺攤販售,約五、六年前到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才認識,當時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專營瓷器的業者,不過新舊夾雜,所販售老的瓷器最多是屬民初及近代彩繪瓷器,偶爾才可看到一兩件民初名家彩瓷及入清瓷器。聽他說他老婆也在網拍成立一個天機XX”賣場。

 

 

          梁先生為人隨和,不過其開價類似東西在同行中算較高。認識這些年來,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後期我收藏的民初名家彩繪瓷器,有部分來自他。但近兩、三年來大陸收藏風氣興起購買力超過台灣,從大陸進貨不易,常連續幾個月沒看到攤位有進想詢問價格的貨色,所以雖然每週六玉市都照面,曾一段很久時間沒跟他買過東西了,近來又陸續光顧幾件文房小品瓷器,近一步詢問其是否有入清三代瓷器?他表示曾賣過清三代官窯瓷器,我質疑為何認識多年為何從沒看過,他表示高檔或在玉市無法賣出,所以乾脆不帶出來,他有熟客會上門看貨,我表示不是只收民初彩瓷,清三代瓷器也收了20餘年,希望日後有進清三代較精緻瓷器,能帶來玉市讓我看貨,後來在(98.6.6)帶來一對雍正款鬥彩纏枝蓮紋小盤成交。再詢問其是否有更高檔的高古瓷器?如宋元瓷器,他表示家裡有一件元青花大梅瓶,為其父親早期所收藏,他從小看到大,捨不得賣。我說不賣沒關係,拿出來大家見識一下開開眼界,互相研究也可以。他表示此梅瓶太大,攜帶不便,既然不賣帶回來麻煩,也有損傷風險。於是我說那改天等您想割愛時,再告知後帶來看吧!我心裡想可能是跟一般澳門業者賣的一樣是新仿製品吧!於是以後每週見面也就不再提起此事。不料(98.10.10)週六他主動提起,問我是否對元青花大梅瓶有興趣?是否看得懂敢下手買?我說我雖然專收清代及民初彩瓷,對此方面比較有心得,但對元青花也有濃厚興趣,只是台灣地區博物館所藏元青花太少,連遠觀機會都沒有,而現貨市場及藏家手中大型開門的精品元青花從未見過,親自上手。小件民窯回青青花倒見過,手上也有兩件。雖然沒實際見過大型元青花精品,但從瓷器書籍中也得到一些鑑定要點知識。

 

 

          (98.10.17)到週六玉市文物之旅,第一站就先到手其攤位,看看其所謂元青花大梅瓶。他拿出錦盒,我打開一看,竟然不是原先所預期的---釉面薄,放出強烈的浮光燥光的現代仿品特徵。而是帶青白釉色,釉面瑩潤,散發出柔和溫潤的寶光。以手去觸摸有滑順不留手感,並沒有新仿的澀手滯手感,這是老件瓷器才有的特徵,根據個人近30年收藏清代瓷器經驗,這種眼感及手感只有在康熙青花瓷器有。不得不讓我慎重其事,逐一檢視比對,根據瓷器專家所提鑑定元青花器的特徵,要從造型、胎土、釉面、青花料及紋飾五方面來判斷:

 

 

1.造型:元代梅瓶一般用途為盛酒酒瓶,其造型看起來比宋式雄壯,其頸稍高成上小下大喇叭口,口沿平坦,肩部較宋式豐滿。元代景德鎮的陶工,為使胎骨在高溫下增強,將附近出產的高嶺土滲入瓷土中,提高了氧化鋁含量,但卻相對降低瓷土的可塑性,影響手拉坏高度。所以元青花的罐子及瓶子,都用接坏法,從內部或外部看,每12-15公分就會黏接一次坏的痕跡。此瓶造型符合上述造型特徵,並且在距底部10.5公分的足部有明顯接坏痕跡,另外再往上15公分的腹部也有一道明顯接坏痕跡。

 

 

2. 胎土及器足: 元青花胎土應為灰白色,凡露胎處均會有在燒火時自然形成的橙色胎皮,行話叫火石紅。大器底足多,還有的帶削痕,真品大型器足為挖底,修整隨意,足寬厚,欠規整,有的有彎曲狀,常見足端外牆斜削一周,挖足底部有旋痕,說明修胎不講究,工藝較粗糙。

 

 

此瓶胎土及器足均符合特徵。

 

 

3. 釉面: 元青花的透明釉為白中帶青色澤,釉面一般厚而溫潤,有的達到玉質效果。

 

 

此瓶釉色為白中帶青,釉面肥厚而瑩潤,符合元青花釉色釉面特徵。

 

 

4.青花料: 元青花料著色劑---氧化鈷有兩種,一類國產青料含錳量高,如果用得少,燒成後會有藍中帶紫光效果,適宜用來劃線及勾勒圖形。若用多了,或類似寫意用墨法,會顯得灰暗而沉悶。而另一種為由中東進口鈷料,具有蘇麻離青的特色,由於含鐵量高,會使顏色顯得藍中帶黑,在有鐵點地方會產生暈散現象,不利細小線條,但這種暈散面濃重效果,反而有中國水墨的趣味,而且會形成一些凹入不平的鈷鐵結晶斑點。元代民窯青花使用的是國產青料所以呈色暗藍;官窯用的是進口鈷料,故色澤鮮艷散暈,有時會與國產青料混用,繪製線條邊框。

 

 

此青花元青花大梅瓶為青花呈色為豔藍,具有蘇麻離青的特色,在有鐵點地方產生暈散現象,而且形成一些凹入不平的鈷鐵結晶斑點,應為使用進口青料。

 

 

5. 紋飾: 元青花器紋飾特徵,為紋飾層次多,畫面滿工,但清楚嚴謹,多數繁而不亂,主次分明,有邊角紋飾、主題紋飾及次要紋飾之分,構圖豐滿。不論花草、山水或人物等,受當時文人畫的寫意手法影響,生動活潑,筆法流暢自由揮灑。傳世元青花器中,數量最多者為圖案性紋飾,其次為花鳥草蟲紋飾,再次為魚藻紋飾,再次為龍鳳麒麟紋飾,數量最少則為人物故事畫青花器。紋飾層次清晰,運筆暢通,起筆、行筆、收筆自如,筆觸感強,氣韻連貫,畫面生動。

 

 

此元青花大梅瓶畫昭君出塞圖,繪畫技法上,無論人物刻劃、動作表情,還是山石皴擦,酣暢流利,有如烈酒,絕不纖弱、軟疲。

 

 

         綜合以上各方面分析判斷,此元青花昭君出塞圖梅瓶均能符合瓷器專家鑑定元青花器的特徵,不得不讓我大為改觀不敢小看它。

 

 

         於是問其怎麼看出它是元青花?他表示最重要特徵就是青花呈色豔藍,具有蘇麻離青的特色,由於含鐵量高,會使顏色顯得藍中帶黑,在有鐵點地方會產生暈散現象,而且會形成一些凹入不平的鈷鐵結晶斑點。我說中國歷代文物後代仿前代是傳統,乾隆時期就有仿元及明初青花這種具有蘇麻離青特色的記載及傳世實物,他表示當時工匠是以筆重塗點染仿出這種效果,但其釉面並沒有這些凹入不平的鈷鐵結晶斑點。

 

 

         我進一步質疑說,現代的製瓷專家已以科技儀器分析出元青花胎土及青花成分,並找到相同具有蘇麻離青的特色的中東進口鈷料,也在景德鎮找到類似高嶺土合成類似胎土,進行限量的高仿元青花大器。他表示無論高仿技術如何高,瓷器釉面的瑩潤寶光是無法仿製出來。它是釉面經歷上百年風化,所產生自然柔和光澤,就如同古玉的皮殼包漿光澤一樣。

 

 

       這說法不容推翻,的確有經驗的瓷器行家都知道的基本常識,新製的瓷器釉面都會放出強烈的浮光燥光,行話賊光。於是業者為了怕穿幫,會以酸液化學物浸泡,或者以茶水加少許鹼煮一段時間來進行殺光,把其賊光咬掉去除,但釉面也失去光澤,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是仿品。另外也有用皮打磨器身去除其賊光,但行家以放大鏡一看就現形了,其所留下來是規則性平行條紋的磨損痕跡。而老瓷器在經上百年自然使用下,會被空氣中含矽粒子磨損,其造成的磨損痕跡是不規則交叉,深淺大小不一。

 

 

         目前因有固定終身俸生活無慮,手上也有準備一筆私房錢當預備金,以備看上中意的精品隨時可以下手。不料近日突然獲得一筆款項,覺得放在銀行沒什麼利息,又會變薄,不如投入熟悉的骨董文物。於是一個多月來,在網拍及現貨市場,看到等級還可以,價格還算物超所值的就下手,算一算這陣子就花掉30幾大洋,此款還剩三分之二,只是找不到適合我的頂級文物精品當標的。剛好遇上此機緣,躍躍欲試覺得可以下手賭上一把。我說我對於清代瓷器收藏已20幾年,比較有保握。但對於元青花大器是第一接觸上手,完全是瞎子摸象,沒有任何把握。如要價太高,為了風險大,只好放棄。若價位不高,依老件清三代民窯大器價位,我還可以賭一把,買來碰碰運氣。若不是元青花,買到清代民窯青花大器,還算物恰其值,沒有買貴;若不幸以後發現買到現代高仿的新品,也不會損失慘重。於是他果然開出一個老件清三代民窯大器價位,原先依老顧客慣例只能以九折議價的,這件下殺到八折價成交。                              

 

 

回到家裡趕快拿出所有有關元青花書籍詳閱,並再與實物逐一檢視比對,還是全部符合各項鑑定特徵,找不到可疑之處。

 

 

        昭君出塞圖表現的是西漢元帝時期,胡漢和親,王昭君下嫁呼韓單于事,《漢書》元帝紀匈奴傳中都以寥寥數十字做了簡單的記載。到了元代,關漢卿作《漢元帝哭昭君》,馬志遠作《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張時起作《昭君出塞》等,對這一題材以戲曲、雜劇的形式進行了再創造,衍成了感人的愛情故事。蓋罐所畫正是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場景,王昭君懷抱琵琶,點明了主題。

 

 

         此瓶高42公分,底徑14公分,瓶口5.8公分。腹畫面上勾畫了八個人物,六匹乘騎,以及山石樹木等,小中見大。表現一行人馬行進在路途之中,本是個單調乏味的主題,但作畫者在構圖上疏密錯落,間以松柏山石。八個人物三兩簇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騎在馬上,既有護送的漢人,又有前來迎接匈奴的胡人。觀人物相貌、服飾有差別。其中騎在一匹白馬之上,懷抱琵琶,梳高髻的漢裝女子是王昭君麗質卓然,前後各有一胡服女子隨行。五名男子中,有的頭戴貂冠,髡發駕鷹,著胡服;有的戴氈笠,著漢裝。當是迎親的匈奴使節和漢朝送親的官員。畫面中山石掩映,蒼松、翠柳、修竹、芭蕉雜襯其間。疏密有致,佈局勻當,整體畫面熱烈而壯闊,不見絲毫呆板之氣,稱得上上乘之作。

 

 

          經查此梅瓶與現藏於日本出光美術館的“昭君出塞”圖青花蓋罐,在總體構圖形式上,繪畫技法上,甚至填襯的花紋都很相似,所不同的只少了一馬伕搖鞭步行及一馬上馱著弓弢、行囊部分,可能因梅瓶較蓋罐腹圍小而少畫。兩件同為景德鎮窯燒製,或許出自同一位畫師之手,或許師傳相因。此青花昭君出塞圖大梅瓶紋飾多層次,符合以上元青花器紋飾特徵。

 

 

        再上網查閱有關元青花資料,了解到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約三四百件,而人物紋飾在元青花大器所有紋飾中傳世最為稀少。目前所見到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不過幾十件,而且相當一部分流失海外為博物館收藏,大陸所見者區區可數。不禁讓我懷疑此賣家是真看不懂?竟然把價值不扉的元青花以清三代民窯大器價位就輕易賣給我?我有這狗屎運,能中寶買到元青花?一切就像如夢似幻一般!其真相究竟為何?特別鋪上部落格,就教對於元青花有研究的同好,大家一起研究。

 

 

 

原文刊載於《文物鑒定與鑒賞》20162月刊——2015首屆山東濰坊古陶瓷文化節丘小君老師發言內容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對器物的認識比一般人深刻。藏友拿來一個元青花罐,我說圈足和口19-20公分;拿來梅瓶,我說你量,高42,口5.5-6。這就是真東西,當時製造了千千萬萬個同類器物,尺寸基本已經固定,這都是我在實踐中找出的最簡單的尺寸規律。不信你們去試,所有元青花的罐子、梅瓶,幾乎都是固定尺寸,這也是個竅門。

 

   我曾講過,元青花大件一定是模製的,用手指在模內旋轉按壓成型,分段接胎,它不是直接手工拉胚的,底也是最後上的。而且,裡面都是刷釉,不是蕩釉,刷的都是不勻的,有些地方就漏掉了,蕩釉基本都是滿釉的。如果看到裡面的旋線間隔1釐米左右,那是現代電動機械上手工拉胚手指尖留下的旋痕。真的元青花模製的裡面是手指抹出來的,抹痕寬而不規則,而且裡面接胎的地方泥條很不規整,有的為了加固,上面還留有窯工用手掌剁的剁痕。一看到這些立即判斷,絕對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看真東西,多看多總結。我看過各類古陶瓷已經超過100萬件,光是我有記錄的精品就36萬件了。

 

    元青花鑒定,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極快的繪畫速度。我們看到很多元青花上都有竹子,竹杆一筆很快就拉出來了,竹葉也是幾筆很流暢,速度很快,而且分佈很均勻。光是這小筆的竹子,已經決定了這個繪畫的水準。仿的人他是臨摹的,筆頭沒有貫氣,沒有古代工匠那種胸有成竹的筆法,他是在繡花一樣地完成任務。所以,我們能看出繪畫功力、筆力以及速度上的差別。特別是元青花上的人物,由於工匠十分熟練,都是用筆尖掃出來的。一掃一個臉型輪廓出來了,一掃衣服出來了,再一掃飄逸的袖子出來了。我們沒看到過用中鋒去畫的,都是筆尖一掃,速度很快,帶有極強的藝術性,體現的是白描的功力。古代工匠,畫多長,用多大力,已經非常熟練,感覺到很隨意,但又準確。現在也有畫得好的,畫得細的,但都是慢慢畫。你白描功力達不到,畫不出那個速度,那個藝術性。所以元青花裡面有很多的優秀作品,不是現在的畫家和工藝大師能夠達到的。

 

   元青花是怎樣倒角的呢?元青花大梅瓶、大罐,弄好以後圈足是把手的。它倒這個角,不是在輪盤上用刀轉著削的,而是抱在懷裡用刀旋削的,所以就出現不連續的幾個刀痕,而且剮得有深有淺。就憑這一點,底足上的旋削痕,深深淺淺、坑坑窪窪,有火石紅滲出來,這可以判斷出這就是元青花的工藝。所以,就憑這些小的經驗和訣竅,一秒鐘就可以判斷。

 

 

 

元青花瓷辨偽

 

 

   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約翰·波普從一對有至正十一年 (1351年)款的青花象耳雲龍紋瓶入手,提出元代青花器分期及其特徵理論,世人從此開始了對元青花的系統研究,並掀起元青花熱。近幾十年來,從窖藏與墓葬中出土了數批元青花瓷器,為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有關學者以及古陶瓷愛好者對元青花器進行了深入研究,在青花瓷的燒造淵源、青花原料及燒製成 熟的工藝與條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為真偽品的鑒別提供了重要依據。

 

 

  青花器是一種釉下彩白釉藍花瓷器,它是以含鈷礦物顏料在瓷胎上繪畫,上釉後經1200℃高溫燒製而成。青花器的燒製成熟期應是元代晚期,它是中國陶瓷燒製史上的一次飛躍。元青花器的胎為瓷石與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料。一般大型器胎質疏鬆並有細小氣孔,不夠潔白,瓷化程度略差,底部露胎不施釉。採用墊砂支燒,有的底有火石紅色,有的砂底塗刷鐵紅色,色較濃重,瓶與罐類體部有幾道接痕。而小型器胎質細膩潔白,釉面一般厚而溫潤,有的達到玉質效果。釉色有兩種,一種為青白色,青色較濃,也有淡青色和白色的;另一種為卵白色,不透亮,釉厚光潤。這兩種釉與元代的青白瓷釉與樞府瓷釉有聯繫。青花料也有兩種,一種是進口鈷料,靛青中泛紫或青翠色,繪畫紋飾呈色濃豔,整個畫面濃淡不一,有的帶有黑褐色的斑點,有的斑點上還呈現錫光;另一種為國產鈷料,其青花呈色灰藍,有的藍中略略泛點紫,而黑褐色的斑點較少。

 

 

  元青花器造型種類較多,有胎體厚重的大器,如罐、瓶、盤、碗等,也有胎體輕薄的精細作品,如高足碗、盤、碗等。瓶有梅瓶、玉壺春瓶、象耳大瓶、四系扁瓶、葫蘆式瓶等;壺有執壺、梨式壺等;碗盤大者口徑在30釐米以上。還有、鼎、觚、塔式瓶、軍持、器座等。罐、瓶、壺各品種還有八棱形,較有特點。元青花中罐、瓶之類的大器較多,有的是兩節或多節分段製胎,底部也是用胎泥另接,粘接處器表常常留有凸弦痕。底部無釉,多帶粘砂痕,有的中心部位帶有支燒痕。器足修整隨意,常見足端外牆斜削一周,挖足底部有旋痕,說明修胎不講究,工藝較粗糙。而小件器製作較規整,但有的碗底中心往往有乳釘狀突起。高足杯的體與足為胎泥粘接,足的修整也常不規整。

 

 

    元青花的裝飾構圖有兩種,即飽滿型與疏朗型。飽滿型器表繪滿青花紋飾,採用多層次技法與錦底開光技法,層次多的可達89層,繁縟細密;疏朗型裝飾畫面疏朗開闊,主要畫面由單個紋樣構成,多留空白。元青花器常見紋飾有龍紋、鳳紋、麒麟紋、魚藻紋、鴛鴦紋等動物紋,牡丹、蓮花、菊花、松竹梅等植物紋,還有人物紋。其紋樣有各自的特徵:鳳鳥分鳳與凰,即雄鳳與雌鳳,常見嬉戲飛翔的鳳鳥紋,自然活潑;麒麟紋在元青花中多見,形態像鹿;遊魚、鴛鴦戲水、孔雀、兔等紋飾均繪畫精細,神態如生。植物紋中,牡丹紋較常見,以纏枝形式表現,花大葉大,花朵肥腴,花瓣層疊,外輪廓為小花瓣,而留白邊,葉為尖瓣葫蘆形片;蓮花似麥穗狀,色不填滿,留白,葉也呈葫蘆形,但帶雙翅;菊花紋單瓣和重瓣均有,而瓣較寬留白邊,花芯多畫成網格,葉片分叉。以上的花卉紋有的作為主題紋飾,也有的作為邊飾或輔助紋飾。常見作為邊飾或輔助紋飾的還有變形蓮瓣紋、蕉葉紋、卷草紋、海浪紋等,在鑒別時不能忽視。如海浪紋是由浪與水波組成的二方連續圖案裝飾,一般以一道粗曲線畫浪,以細線繪水波紋,水波線短而細密,較為工細。

 

 

          可以說,真品有何造型與紋飾,仿品就有何造型與紋飾,有的能一目了然地區分出來,有的則幾可亂真,為鑒定增加難度。所以,除了要在理論上瞭解元代青花瓷器的原料、燒製工藝、造型、青花紋飾及胎釉等特徵,還要反覆對照真偽品,找出差別。具體地說,首先要從造型入手。仿品為了達到形似,刻意製作,反而露出馬腳。真品大器底足多為挖底,足寬厚,欠規整,有的有彎曲狀,還有的帶削痕,而仿品往往擴大了真品的毛病,例如有的為了突出碗底中心突起的乳丁,將其製作得太大,使人看後有不舒服感;還有的在足底薄薄地加燒一層火石紅以充元代器。其次是紋飾。真品青花紋飾有一定的形狀和規律,偶爾有一些隨意性的小變化,紋飾層次清晰,運筆暢通,起筆、行筆、收筆自如,筆觸感強,氣韻連貫,畫面生動,這是仿品難以達到的,就是所謂的高仿品,細審也能區別出來。元青花發色有濃有淡,並有鐵銹斑,這是自然交筆或停頓時呈現出來的,而仿品用筆無力、生硬、缺乏層次,畫面拘謹、粗陋,帶有滯澀感,濃重的鐵銹斑也是有意為之,極不自然。胎釉方面,由於原料及加工方法的不同,燒造溫度變化與窯爐的差異,真品與仿品的胎釉也是不同的,仔細觀察還是能夠鑒別的。

 

 

 

 

 

作者:王長啟2007-4-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