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帶黃褐沁白玉淺浮雕庭院人物及靈芝圖方牌


(5.3 3.7 0.9公分)



 



 



 




 



 




 



15-281.一件清帶黃褐沁白玉淺浮雕庭院人物及靈芝圖方牌的收藏(101.3.3)


    


    此次賣家為中年的林先生,專營玉器,早年就從大陸跑單幫找貨,後來在台中定居。幾年前才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擺攤,是玉市大陸單幫客攤位中少數賣老玉及新疆和闐玉的攤位。所販賣玉器,新舊雜呈,不過大部分是屬年代不高的早期製品,若有年代開門的入清老件,則為等級不高,不是玉質較差,就是雕工不夠細緻。每次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瀏覽,但只買過幾件入清老件及宋元中等玉件,看了會令人心動的較高檔的玉件則從來未曾見過。


 


     (101.3.3)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大略瀏覽一遍其桌面所陳列玉器,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未見過,也沒有值得上手後再需詢問其價位的。問其有無進新貨?他表示現在跑單幫生意難做,大陸進貨難買,臺灣擺攤難賣。他掏出此件金黃沁白玉淺浮雕人物及靈芝圖方牌,說此件是十幾年前所收入,因近來找不到玉質較好得的明清老玉,才拿出來這件帶沁玉牌賣看看。看此白玉方牌,雕工簡潔流暢,玉色青白,帶黃褐色沁,玉質溫潤,撫摸柔順不礙手,應是老件無疑,絕非近現代仿古製品。於是逐項詳細加以檢視:


1.先看玉種:


    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白中帶青,玉質溫潤,有一道隱約水線,為不錯的和闐材質。


2.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雕工是細緻流暢,線條邊緣光滑,其曲線由短線條連成,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


3.檢視皮殼,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有老件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且有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檢視表面有嚴重凹凸不平的沁蝕痕跡,及黃褐沁色,判斷此件為帶沁出土文物,經一兩百年長期土沁形成。


4.由玉的顏色: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種方形玉牌,最早為明末清初,多數為傳世,較少出土。此玉牌全面帶黃褐色沁,在靈芝圖那面及牌首沁色較重,由此玉牌玉質如此堅實,卻受沁到帶黃褐色沁,判斷此玉牌應為入土受沁相當久遠,不只百年,應有兩百年以上受沁歷史。


5.造型及紋飾:5.3 3.7 0.9公分,中央較厚,邊緣較薄。牌首浮雕雙螭龍,一面淺浮雕庭院人物,另一面淺浮雕靈芝圖,雕工簡潔生動流暢。一般白玉方牌,為子岡牌型式,一面淺浮雕人物圖,另一面淺浮雕詩文,多為清中期製品,雕工較為細緻。此玉牌雕工較為簡潔,兩面均為圖案,判斷為較早的清早期製品。


    


整體評估:


    此帶黃褐沁白玉淺浮雕庭院人物及靈芝圖方牌,玉色白中偏青,帶黃褐色沁,玉質溫潤,人物及靈芝雕工簡潔生動流暢,由雕工及沁色判斷應是清早期製品,算是中等級的老件白玉方牌,較可惜是沁色較深,較不符合大陸古玉界喜收傳世明清白玉主流。在目前和闐白玉高漲年代,質佳工好的老件白玉方牌飛漲難找下,若價格合理,是可以收藏的。


 


 


    詢問其年代?他表示從雕工簡潔風格及沁色嚴重特徵判斷,最少為清中期以上製品。再詢問其價位,他表示此件為十幾年前舊藏,因此次回大陸找不到老件古玉,只好拿出賣看看,今天就開以前進貨的成本實價,請勿再殺價。一聽所開價位,覺得的確相當和藹可親,為十幾年前舊價位。我表示我對傳世未受沁明清件古玉較有興趣,對於出土受沁古玉較沒興趣,而且此件較不符合大陸古玉界喜收傳世明清白玉主流,雖然所開價位不貴相當合理,但以清代玉牌帶此嚴重沁色,較不易脫手。他表示大家都是老朋友,您又是今天第一位客人,為討個好彩頭開個市,您認為多少可以接受,就出個價,少賠點就讓您收藏。於是提出8折來議價,他表示若以十幾年所購入價錢是賠了不少,但仍爽快答應成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