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玉雕蒲紋圓璧(外徑5.6   孔徑0.6  0.85公分)














 


15-171.一件清白玉雕蒲紋圓璧的收藏(99.10.2)


    


          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或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次的賣家李先生,原先就是古玉藏家,十幾年來就是玉市常客,常在玉市見到其身影,不過雖常見面,只是點頭之交,並沒有深交。去年年初他從電信局科長職務退休,開始其玉市擺攤玩票性質。每週六上午我到其攤位,他還未擺設完玉件,就聚了很多同好及同業在其攤位周邊看貨。由於目前文物市場白玉價位高漲,而他從20幾年前就開始收藏古玉小品,當時進價相對較低,所以有不少同業當場跟他買進有價差利潤的生意貨。其所展示以古玉小品為主,有玉佩及玉印等,不過等級大部分是屬中下,偶爾有中上等級,只買過幾件古玉小品,未曾見過較精等級古玉。他為人隨和有禮貌,開價實在,能打九折已是極限,這一年來,每週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他攤位看貨。


     


          (99.10.2)週六玉市文物之旅來到其攤位,一如往常有許多業者在其攤位尋寶鑑賞,他把所有文物擺在桌面,正在逐一調整擺放其位置。大致瀏覽其桌面所陳列古玉,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為新加入未見過。問其上次所詢問的有雕工的扳指可有帶來?他表示帶來一個,於是拿出來鑑賞,玉質為灰白玉,浮雕螭龍,雕工古樸,還帶褐沁,外表沁蝕成坑洞,看年代應有明代風格。但玉質不佳,雕工不夠細緻,又沁蝕嚴重,沒有任何收藏意願。詢問手上是否有玉質較佳、雕工較好的扳指?他表示是有,但總要留下幾件等級較高的,自己把玩。我說捨不得賣沒有關係,就當作大家同好拿來純欣賞,讓我開開眼界,若真的有人硬要,就開個天價,讓其知難而退。最後終於同意下週帶一件來鑑賞。


 


          此次看過其攤上所陳列古玉,並沒有特別中意的。看到此件白玉雕蒲紋圓璧,夠大夠厚實,玉質溫潤,包漿濃厚,是開門老件。上手加以仔細檢視:


1.先看玉種:


        上手後手頭有重量感,再看玉色白中帶黃,玉質通透溫潤,無任何雜質、白花及玉痕等瑕疵,為不錯的和闐材質。


2.造型及紋飾:


         此圓璧雙面雕蒲紋,外徑5.6   孔徑0.6  0.85公分。蒲紋即蒲席的紋樣,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形成近乎六角形的紋樣。蒲紋從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來,也是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蒲紋多見於東周,盛於漢代,西周以前則未見有蒲紋。此圓璧蒲紋雕工比起原創的漢代蒲紋圓璧是差了一截,邊緣及孔緣都沒有雕出。


3.再以放大鏡檢視工具痕跡,判斷新舊及年代:


         古法以砣輪分段線條連成,慢工出細活邊緣光滑;新件只見連續長線,快速切割邊緣有崩裂情形。


         檢視此件紋飾陰刻線條,雕工是細緻流暢,線條邊緣光滑,由工具痕跡判斷應是古法砣輪雕琢,應是老件。


4.檢視皮殼包漿,放大鏡觀察玉件表面:


       老件有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而新件只有明亮上蠟賊光,及同方向規則性拋光痕跡。


          此件有老件製作拋光後凹凸高低的皮殼,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濃厚包漿,及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5.由玉的顏色:一般再白的玉,經歲月空氣中風化及把玩手汗沁,均會留下帶黃顏色。此件玉色帶淡黃色,在玉璧邊緣留有褐色沁。


 


整體評估:


          此此件白玉雕蒲紋圓璧,夠大夠厚實,玉質溫潤,包漿濃厚,應是入清老件。但蒲紋雕工比起原創的漢代蒲紋圓璧是差了一截,邊緣及孔緣都沒有雕出。在目前和闐白玉高漲年代,質佳工好的老件白玉佩飛漲難找下,若價格合理,是可以收藏的。


 


          詢問其價位為十幾年前舊行情,相當和靄可親,但覺得此件雕工較簡單不夠細緻,因要價不高,算是生意貨,不是收藏貨,算是可有可無貨色。決定此次文物之旅若買不到其他文物,再買此玉璧避免空手而回。於是跟他說我再考慮一下,就去逛其他攤位。在熟識的林先生攤上,竟然又見到一件類似大小的玉雕蒲紋圓璧,玉質較差,為灰白玉,還帶有雜質,問其年代?表示為明大粗,要價比原先那件高幾倍價。逛完一圈,仍無所獲,於是只好回去找他,依其慣例9折購入。


 


 


 


 


淺說 “璧”


       一種有孔的圓形形板狀玉器,也有不是正圓形而呈扁圓形的。與璧同一類型的還有“瑗”與“環”,三者形狀相同,區別僅在中間孔的大小,孔大的叫“瑗”,孔小的是“璧”,孔介於兩者之間的為“環”。這裏的所謂大小在《爾雅.釋器》裏有一個簡單的標準:“肉(玉的部分)倍好(孔的部分)謂之璧,好(孔的部分)謂之瑗,肉(玉的部分 )好(孔的部分)若一(大致相等)謂之環。”實際出圭的玉璧,其“肉”和“好”的比例未必都像《爾雅》說的那麼規則,所以也有專家建議“把三者總稱為璧環類,或簡稱為璧”(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



      
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多素璧,少數有弦紋,器形比較粗糙簡單。商周時代的玉璧,形制也不規則,內外大都不夠圓,也多是素璧無紋飾。春秋戰國時的玉璧,則相當規整,且有谷紋、蒲紋、獸紋等紋飾,漢代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更趨精細,大量出現穀紋、乳丁紋、蒲紋、雲紋、獸紋等各色紋飾。漢以後至宋元時代,玉璧不多見。明清兩代重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製品。



       
作為禮器的玉,在《周禮》中只列有蒼璧、谷璧與蒲璧。蒼璧為青色的素璧。穀璧即為穀紋璧,蒲璧則為蒲紋璧。穀紋形如倒寫的e字母,到戰國時期發展為逗號字樣,其形狀更像發芽的種子,所以它應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有關。蒲紋即蒲席的紋樣,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形成近乎六角形的紋樣。蒲紋從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來,也是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除了《周禮》中列有的穀紋璧和蒲紋璧外,存世玉璧的紋飾種類還有很多,如乳丁紋、雲紋、獸面紋、龍紋、螭紋、鳥紋等,這些紋飾大多在佩飾器和喪葬器中見到。其中乳丁紋和穀紋的區別在於前者只是突出的圓點,取名“乳丁”,正含有感懷生命起源的涵義。其他紋飾大都隨形取名,或抽象,或具象,各個時代又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璧雖是古代的主要禮器之一,但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能作裝飾之用,或佩飾在身,或懸掛在牆。在古代,因為璧是圓的,有和平的含義,所以它還是一種和平的象徵,《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裏,沛公劉邦逃走,張良以璧送之,就是報平安的意思。近年來,在開掘的古代墓葬中也發現很多玉璧,這些玉璧放在死者的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還有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