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銅鎏金太子思惟像高(12.3公分)











































 


 


下載網路-北齊石雕半跏思惟菩薩像




 


 


下載網路-銅鎏金半跏思惟像,


現藏于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左圖),右圖本人收藏。


半跏趺冥想的彌勒菩薩佛像,約在西元7世紀新羅時期的作品,深受中國北齊風格之影響。


 



15-163.一件北齊銅鎏金太子思惟像的收藏 (99.9.18)   


 


          此次賣家約十年前就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中擺攤,來自大陸單幫的夫妻檔,是少數親自往大陸鄉下找貨的業者。由先生專門回大陸找貨,攤位主要由妻子看顧,是玉市少數大陸單幫客有賣老的文物。在早期其進貨還有部分是老件,當時跟他買進不少民初珠山八友彩瓷,是我民初彩瓷主要來源之一。但近年來大陸經濟蓬勃發展文物市場熱絡,其在大陸貨源已不易找,縱然找到其開價也比帶回台灣能賣出的價位還高,所以已近五年未向其買過民初珠山八友彩瓷。至於其所進其他瓷器、玉器、銅爐及雜項,也是每況愈下,要找到一件開門老件,工藝水準還可以的已不易,更不用談價位是否可以接受了?因此每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都會到其攤位上瀏覽,但都純欣賞,已近四年來只在(99.5.29)向其購買過一件朱堅刻山水圖竹節印。


 


         (99.9.18)本週六玉市文物之旅逛到其攤位上,大致瀏覽其桌面所陳列文物,大多數是之前見過,少數未見過,也沒有值得上手後再詢問其價位的。於是問其還有沒有擺出來的?他表示剛從大陸進貨回來,有幾件高古小品銅器先帶來,另外較大件以貨運寄送下週才會收到,於是從桌面下行李袋逐一拿出來供我鑑賞。只對其中此件銅鎏金思惟像有興趣,上手加以仔細檢視,【半跏思惟像】是一種倚坐造型之佛像。一般為左腳下垂於地,右腳橫疊於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置於右腳踝上;上身稍前傾,曲右肘,右手五指或食、中二指支撐於右頰下,呈現思惟之狀。此尊半跏思惟像,面容安適,嘴角微揚;裸上身,薄衣貼體,佩帶臂釧,衣褶繁複流暢。上身微向前,盤右腿,置於左膝上,左手撫足裸,自在安坐;右手輕托於腮,與靜定思惟中面容的喜悅表情適相配合。全身銅鎏金,金色十足華麗,鎏金品相相當完整,僅少部凸出磨損脫落。



          
此種半跏思惟像曾見於北齊石雕,但北齊銅製半跏思惟像則尚未見過,只在見過一尊唐代未鎏金銅思惟菩薩像,但風格迥然不同,倒是曾見過韓國及日本類似銅鎏金半跏思惟像圖錄,據研究傳自北齊。


 


          此件銅鎏金思惟像高12.3公分,雕工細緻生動傳神,會不會後代明清所製作?但印象中思惟像盛行於北齊佛教造像,唐代是下限,此後在佛教造像就消失未再出現。會不會近現代新仿?詳細檢視此鎏金成色十足為傳統古法鎏金,表面已有自然磨損脫落露銅胎生銅綠情況,應該不可能近現代新仿。再看底部及內部銅胎已經陳年氧化成銅紅,再生成斑駁的濃豔銅綠,此種在銅紅底部再生成銅綠,在實務經驗上,非明清年代銅器所能形成,根據經驗在唐宋銅器以上才有此銅紅銅綠情況。再以指甲試摳綠鏽,相當堅固不易去除,以鼻子聞則沒有味道。若是作舊假綠鏽,其綠鏽較淺淡,整片色澤一致沒有深淺,以指甲試摳綠鏽很容易去除,以鼻子聞則有硫酸味道。


 


        此件銅鎏金思惟像依以上特徵判斷,不可能近現代新仿,而明清佛教造像又無思惟像,又與唐代思惟像造像不同,就只有可能是北齊造像,由其造型及工藝水準有北齊風格,再由底部及內部銅胎已經陳年氧化成銅紅,再生成斑駁的濃豔銅綠風化情形,印證其年代有可能到代,此件銅鎏金思惟像有極大可能是北齊精品。雖然有可能是北齊,但為減低風險,只能保守以清代鎏金銅佛價位來評估,若要價為清代價位即應列入收藏。     


    


         於是詢問其來源,表示為此次到大陸北方所收到。再問年代,表示是北齊風格,但不敢肯定,最少是入清百年以上文物。問其要價,為清代鎏金銅佛行情,覺得合理,值得一試,於是依其慣例以最低8折價成交。


   


           回家找出佛像相關書籍及上網找類似銅鎏金思惟像圖片,均未找到北齊有銅製思惟像,只找到眾多石雕思惟像,但卻找到一件現藏于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半跏趺冥想的彌勒菩薩佛像,造型及雕工相當類似,據研究大約在西元7世紀韓國新羅時期的作品,係直接受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齊所影響。至於此件銅鎏金思惟像其年代是否到北齊?特就教於對高古佛教造像學有專精的先進,不吝提供鑑定意見。


 


 


【半跏思惟像】


      一種倚坐造型之佛像。一般為左腳下垂於地,右腳橫疊於左膝上,左手自然下垂,置於右腳踝上;上身稍前傾,曲右肘,右手五指或食、中二指支撐於右頰下,呈現思惟之狀。此類佛像,以悉達多太子思惟像、彌勒思惟像等較著名。

      此造型自古印度即有作品傳世,原系表現悉達多太子出家以前之姿態。約有三種: ()太子於閻浮樹下,見農人翻土時,眾鳥爭食土中蟲蟻,心生悲憫,而起思惟。()淨飯王為阻太子出家之念,連日宴飲作樂,太子見諸宮女疲憊酣眠之醜態,而起思惟。 ()太子離城出家,至苦行林,告別愛馬犍陟,而起思惟。我國留傳之思惟像多屬此類。我國自南北朝以來即有半跏思惟像之製作。自五世紀頃北魏時代,已出現半跏思惟形之獨立像,其年代最早者,為太武帝太 平真 君三年(442),所造之石刻半跏思惟像;該像衣裳緊覆於身,造型寫實,顯見受到西方藝術之影響,因當時與西域諸國往來頗為頻仍。五世紀後半期陸續開鑿之雲岡石窟,其第六洞、第七洞、第八洞等處亦有類似造像出現。又西安為當時東西交通樞紐,早為鳩摩羅什教化之地,文化極高,所造之思惟像,體態厚重,表現出高尚之品貌。此外另有東魏武定二年(544),銘戎愛洛妻趙氏等造白玉半跏思惟像,此像乃東魏至北齊初期之半跏像遺品。於北齊時代,造型漸趨定型,然其體態稍見豐腴,線條流暢富麗,顯示出我國雕刻史上罕見之典雅風采,其代表作有後主武平元年(570)所造之白玉半跏思惟像。此外,韓國、日本之半跏思惟像亦深受北魏、北齊風格之影響。


     


         韓國最早之思惟像,造於四世紀古新羅時代;另有造於六至七世紀頃之金銅半跏思惟像,寶冠、懸裳,線條洗練。日本則流行於飛鳥時代(552644)、白鳳時代(645707)。廣隆寺迄今猶藏有寶冠式與寶髻式兩種半跏思惟像。


---引自佛學大詞典


 


 


 


北齊石雕半跏思惟像


                   ◎陳清香


  國立歷史博物館此次舉辦的「佛雕之美」展品中,有單尊的石佛石菩薩立像,有三尊、五尊、七尊像碑,更有龍形龕碑、四面佛龕碑、塔碑、佛壇等等,造形十分豐富,立佛或立菩薩,體形高大,寶相莊嚴,氣勢宏偉,碑像則人物眾多,題材廣博,刻線細緻,手法高妙。在諸多不同的題材造形之中,有幾件半跏思惟像,其容貌端正,姿態絕美,耐人尋味。


  半跏思惟像,在圖像學上,基本的造形是菩薩頭戴高冠,上身不著衣,僅飾瓔珞,下身著裙裳,一足橫跨另一垂足的膝上,一手倚膝支頤,一手扶著足踝。頭部微低作沉思狀。垂足往往踩著蓮花。頭身後或有頭光或背光。


  在宗教內涵上,半跏思惟像原是指釋迦世尊未出家前,為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時,曾經出遊宮中的四門,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和婆羅門,體會到人間生老病死之痛苦,回宮之後,深深思索人生的大問題,因而點燃出家尋求解脫之道的念頭。


  悉達多太子低頭苦思,是佛傳故事中重要的一個情節,但是表現在石雕或壁畫上的思惟像,則未必全是指悉達多太子。依據《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菩薩正在兜率天宮說法,五十七億年以後,他將下生娑婆世界,繼釋迦世尊為教主,他在娑婆世界的教化生涯,一如釋迦世尊經歷誕生王宮、出家修行、成等正覺、救度眾生等過程。不過,彌勒將在龍華樹下成佛說法,不同於釋迦的菩提樹下悟道。


  此次歷史博物館所展示的半跏思惟像中,以靜雅堂提供借展的漢白玉半跏思惟像最具代表性,此像高 三十九公分 ,以光背為屏,菩薩面容圓滿,雙目下垂,嘴角上揚,頭戴高冠,冠帶垂及肩部,此係沿襲雲岡北魏菩薩像的作風。菩薩左手撫著跨左膝的右足,右手上舉,但腕肘以下已殘,空留右臂上懸。推測原件必是手指指向臉頰,和微傾的頭部相呼應。此像無銘文,以頭部比例大、短頸、四肢身軀、圓潤豐滿等特徵,被斷為北周(公元五五○︱五八一)作品。其晶瑩剔透的白玉石材,卻是相近於河北(北齊的屬地)的產品。  其次,石愚山房提供借展的北齊天統五年杜伯和造雙思惟像,則是一件較完整的石碑像,主像為雙思惟,以二頭光相連,左右對稱之姿為主體,身後側以雙樹為背屏,樹葉排列成舟形,在枝幹中有左右飛天各兩對,中間為飛躍的騰龍,以此暗喻龍華樹。主像各踩一蓮花,其左右二側各有一比丘脅侍,也立在蓮花之上。方形臺座上,正中刻蓮花紋香爐,左右各一獅子,外側各一人。


   思惟像無論是指悉達多太子或彌勒菩薩,均無雙身齊現的故事情節,就印度或中亞,也還未尋獲其圖像源流,它不像「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圖」,可以在《法華經》找到經典依據,但或許就是受到「二佛並坐」圖像的啟示,而創出一如「雙觀音像」似的雙思惟像,以促成視覺上的平衡感。


此石碑兩側面有銘刻,文曰:


「天統五年十一月,卄九日邑義人共……,敬造白玉雙思唯像一區,上為皇帝,下為一切……。邑主僧雄(?),邑主僧緣,唯那杜柏和,……像主杜伯和。」


 


    天統是北齊的年號,北齊是由胡化的漢人高歡奠基,西元五三四年,高歡立東魏孝靜帝於鄴城,十六年後,其子高洋廢之而自立為帝,建立北齊帝國,勢力範圍僅及河東以東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東以西為北周國土,長江流域則為南朝的領地。  北齊國祚共計二十八年(五五一-五七七),經歷六代國主,累代均奉佛,修建佛寺和齋僧是國家必要的開支,因此北齊的佛教面貌,呈現的是富麗豪奢的宮庭文化。


  「天統」是北齊第五位國主高緯的年號,高緯史稱齊後主,即位後繼其父大修寺院,靡費甚鉅,於天統五年(五六九),下詔將鄴城內壯闊的宮殿:金鳳臺、聖應臺、崇光臺等三臺,全都布施與大興聖寺,復下詔將并州的尚書省施予大基聖寺,又改晉陽的晉祠為大崇皇寺。一年內以如此的大手筆投注佛事,上有所好,下必從之,因此,天統五年杜伯和造雙思惟像,當是必然的。


  從雙思惟像那華麗勻整的龍華樹枝葉,和透彫精緻的刻紋裝飾來看,應是反映某種程度的北齊宮庭綺麗豪奢的一面。


  思惟像除了做為主像之外,其他在大石碑像或四面佛龕像、龍形龕像等的背面佛龕、側壁佛龕內,也是常見的題材。例如此次展品中,靜雅堂所提供的「北齊比丘共諸邑法義子造四面龍龕像」,在四面佛龕內,三面龕主尊均是佛說法坐像,但有一面卻是以半跏思惟菩薩像為主尊,兩旁為兩棵樹,兩樹外側是脅侍菩薩和護法神各三身,龕頂上層為雙龍紋飾,龕下層則為階梯和獅子。鑫玉堂提供的菩薩立像碑,其後背的樹下思惟像則較為簡潔流利。


  又展品中,震旦文教基金會所提供的「北齊河清二年李萬和等造佛五尊像碑」,在立長形的造像碑中,正反兩面均以佛說法像為主尊,上層龕刻以交腳菩薩,碑首有雙龍護頂,碑側有佛誕故事浮雕和樹下思惟像浮彫,就碑像的意涵而言,此思惟像,可以是指悉達多太子,也可以是指彌勒菩薩。


  半跏思惟像盛行於北朝後期,尤其北齊時代最為普遍,或許是因政局不十分穩定,人們希冀未來佛早日降臨,因此彌勒信仰十分普遍。就碑像取材而言,思惟像或交腳彌勒菩薩像,幾乎是和釋迦說法像共為正反面不可或缺的布局。它所闡述的佛教宇宙觀,令人深思回味無窮。


  可惜半跏思惟像那優美的造形創作,僅僅流行於北朝後期的六世紀中後期,到了七世紀的隋代,便逐漸減少創作,終至消失了蹤影,但是韓國、日本卻能沿襲創作此種造形,繼續在其國內流行了好幾個世紀,盛況不衰。


 


 


韓國佛教藝術及韓國禪宗文化
        
韓國佛教藝術反映了中國佛教的影響力與強烈原創韓國文化之間調和出來的結果。再者,從發掘出來的文物如匕首、帶扣、新羅皇冠等等所顯示,西伯利亞大草原的藝術特別是西伯利亞與斯基泰的藝術對早期韓國佛教藝術有著十分明顯的影響。這些土產藝術風格都是以幾何、抽象圖形為主。雖然中國文化影響力十分宏大,但韓國佛教藝術顯得冷靜,味道適中,有些抽象但與當代藝術的色彩有點不謀而合Pierre Cambon, Arts asiatiques- Guimet)。

三國時期
        
佛教在西元372年正式傳入韓國,當時是三國時期的高句麗。可是根據中國的記錄及佛教壁畫顯示佛教早於這個官方日子。西元384年,百濟正式確認佛教傳入韓國。而新羅因為缺乏良好的水路與陸路,延遲到西元535年才確認佛教已經傳入。佛教促使當地需要很多負責繪畫用來供奉的畫像的巧匠,興建寺廟的建築師和讀寫佛經的學者,這樣便改變了韓國的文化。特別重要的是傳授了北魏鮮卑拓跋氏一種成熟的藝術風格。北魏藝術風格對高句麗與百濟的藝術影響深遠。南朝時期,百濟的巧匠加入了韓國獨有的元素,並且傳給了日本。韓國的巧匠精挑細選,結合了不同地方的風格來創作韓國獨特的佛教藝術風格。


 


        當蘊含了北魏原型的高句麗佛教藝術展現了生命力與流動性的時候,百濟也與中國南朝保持緊密的接觸,這種緊密的外交接觸在百濟個性溫和的雕塑中得到證實。這就是那種在百濟雕塑上所表現的深不可測的笑容,被藝術歷史學家稱為百濟的微笑。新羅也發展了獨特的佛教藝術傳統,它以半跏思惟像為標誌,是一個半跏趺坐冥想的彌勒菩薩佛像。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彌勒菩薩佛像被送往日本作為改信佛教的禮物,現在存放在京都廣隆寺。 三國時期的佛教促使大量佛寺的興建,譬如百濟的彌勒寺(Mireuksa)與新羅的皇龍寺(Hwangnyongsa)。百濟的建築師都以工藝及興建皇龍寺的九層寶塔而聞名。西元6世紀的韓國佛教藝術受到中國與印度的文化所影響,但開始顯現本土特色。這些本土特色也可以在日本早期佛教藝術中見得到,某些早期日本佛像設計源自韓國,特別是百濟,或者是來自移居日本的韓國巧匠。尤其是,這個彌勒半跏趺坐姿態,是韓國風格,然後傳播到日本。中宮寺的釋迦牟尼像與廣宏寺的彌勒佛像都可以證實這一點。雖然很多歷史學家把韓國描繪為僅僅是佛教傳播的途徑,但百濟在日本佛教傳統傳入與形成的過程中仍然擔當的主導的角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