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遼金白玉鏤雕秋山春水爐頂






 













 


遼金白玉鏤雕春水珮






 


遼白玉鏤雕花卉片一對



 


遼黃沁白玉鏤雕飛天





 


遼金白玉犬





 


遼金白玉雕葡萄獸佩






 


遼金墨玉雕寶鴨






 


遼金黃玉雕寶鴨






 


遼金墨玉雕狼







 


 


遼代銀鎏金飛天圖葵瓣盞托


















 


宋遼銀菊瓣碗













 


遼銅觀音




 


遼代銅鎏金觀音菩薩蓮花座像

























 



12.彙理個人歷年來所收藏遼代玉器及銅佛像及鎏金銀器照片,並找出遼代文物相關資料,拋磚引玉供同好鑑賞參考。


 


          國立故宮博物院25起推出「黃金旺族-內蒙古博物館院大遼文物展」,展出遼代皇室貴族三大墓葬約115件出土文物,展期至516止。有興趣的文物同好一定要專程前往觀賞。在此整理個人收藏中遼代玉器及遼銅觀音、遼代銅鎏金觀音菩薩蓮花座像和遼代銀鎏金嶄飛天圖葵瓣盞托照片,並找出遼代文物相關資料,拋磚引玉供同好鑑賞參考。


 


   


「黃金旺族──內蒙古博物院大遼文物展」總說明


          遼咸雍八年(1072)秋,北宋使臣蘇頌(10201101)出使遼國。返國後寫下傳頌的〈契丹帳〉:


馬牛到處即為家,一卓穹盧數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酪漿羶肉誇稀品,貂錦羊裘擅物華。種類益繁人自足,天數安逸在幽遐。


         生動地描繪北國風光和契丹人豪放的遊牧生活。除蘇頌外,北宋出使遼國的使臣絡繹於途,其中較著如包拯(9991062)、歐陽修(10071072)、沈括(10311095)、蘇轍(10391112)等;他們都為後世留下遼契丹研究的史料。


         契丹(Khitan)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契丹」一詞原意,為鑌鐵的意思,象徵其族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文獻中,契丹最早出現在四世紀後期,最初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


         西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即可汗位。西元916年,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西元947年,遼太宗定國號為大遼。遼共有九個帝王,政權統治時間長達210年。其疆域幅員遼闊,東達於海,南到河北中部、山西雁門關一線,北達今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


         遼代的建立在歷史上最大的意義,在於突破歷史視野的格局,讓後世不再侷限於傳統中原的觀點看待歷史的發展;另外,契丹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交往的過程中,融匯眾長,卓然有成,大幅促進了契丹工藝技術、經濟和文化發展。但令人不解的是,當遼朝滅亡之後,契丹人卻在歷史中消失成謎。留下質、量俱優的各式工藝器物。


         本展覽以內蒙古博物院所藏出土及傳世遼代文物為主,但也兼及草原各族罕見金、銀器及各項器物珍品。契丹人愛好及使用的黃金器物,是目前所知草原民族中最多樣的一支;尤其三大墓葬所出的金、銀器,其種類與精緻程度令世人耳目驚豔。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一千年前的中國北方草原,契丹族在此建立了龐大遼代帝國,長達二一年的時間統御北方,展現強大武力和輝煌的文化成果。草原文化和遼代歷史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祕面紗。

       
「黃金旺族」展品主要來自內蒙古博物院,以契丹大遼為主體,橫跨春秋戰國至宋遼時期的千年草原文化,展品包含金器、瓷器、玻璃、服飾、馬具、兵器、生活器物等共一一五組件。其中五十七件是中國大陸一級文物,遠超出官方規定的一級品出借展出須低於展品總數的二%,得經過中國國務院核准才能放行,凸顯了展覽的珍稀性。遼代的文化特點在於「兼容並蓄」,吸收了高麗、中國、北亞、匈奴和波斯等不同文明再加以發揚。

        
展品中,不少金銀雕刻文物,體現遼代精湛的金銀器製作技術,華麗又細緻,如《鏤花金香囊》,香囊便是用薄金片做成;《高翅鎏金銀冠(公主)》全冠是用鎏金薄銀片捶擊成各部位形狀,再鑲嵌組合,並用細銀絲縫綴加固而成。曾在日本掀起熱潮的陳國公主《黃金面具》引人矚目,漢民族文物中則少有面具的製作,可能和北方民族信奉的薩蠻教信仰有關,帶有神祕色彩。在大遼文物方面,故宮的收藏向來較為匱乏,僅存有少數玉器,而這次的展出可說恰巧補足了這方面的缺憾。

匯集三大墓葬文物:
         1992
年發掘的「耶律羽之墓」,2003年發掘的「吐爾基山墓」,以及已經出國展出多次的「陳國公主墓」的文物。這三大墓葬被列為中國大陸十大考古發掘。而在這三大墓葬中,「陳國公主墓」的文物已曾多次至日本、歐美等地展出。陳國公主的祖母其實就是楊家將故事中大名鼎鼎的遼國蕭太后。墓中公主與駙馬頭枕金花銀枕,身著銀絲網絡葬衣,臉覆蓋金面具,腳穿金花銀靴,是迄今所見過遼代規格最高、保存最為完整的殯葬服飾。


引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遼代玉器文物淵源


          唐代玉器師法中國雕塑、繪畫的藝術表現手法,並融合西方寫實題材,創造富濃厚生活趣味的藝術形象,帶領中國玉器從圖騰化往藝術化發展,也進一步造就往後遼、宋、金玉圖畫之盛況。


 


         公元九世紀後期至十世紀初, 黃巢起事、藩鎮割據,大唐在 907 年被朱全忠所滅。斯時,崛起於西喇木倫河上游的契丹族,在選刺部首領耶律阿保機的率領下,統一八部,907 年稱汗,947 年改國號為大遼。遼國所佔之地大多為唐的北方藩鎮之域,且自中唐起契丹人就在這片疆域保有異於中原的遊牧文化。唐王朝的滅亡,所代表的文明在唐遼間傳承,或者說強盛的唐文化對遼的影響是十分顯然的。


 


         當然,就玉器的傳承而言,富有濃郁草原文化特徵的契丹民族也會展現獨有的民族特性,綜觀遼代玉器其藝術風格較近唐風,品類也大多傳承自唐代,以裝飾玉、器皿、帶飾、宗教類等為主,內容也大體一致。其工藝,形神兼備,形體簡鍊,琢玉技法大體傳承自唐代,後期之巧色多層立體透雕,更成為遼宋金玉器之主流。


 


         玉器,作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唐、遼之間的發展演變和創新會通過一件件實物告訴我們。部分遼玉唐玉中可找到前世身影;而另一部分遼玉則是契丹族今生傑作。


 


 


馬背上的金銀文化---大遼契丹國寶遺珍---前中期金銀器多出自墓葬


       在遼代的物質文化中,金銀器是一項種類豐富且文化內涵複雜的文物。目前已發現的遼代金銀器雖已數百件,但較之陶瓷器卻顯得稀少。在人類歷史中,金銀價位一直居高不下,特別是黃金,因其稀少、外觀永不生鏽,且光芒似太陽,因此成為人們夢想擁有之寶。特別是歐亞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莫不以金銀器為貴在此傳統下,契丹民族自然也喜愛金銀器。這種喜愛不只代表著契丹的審美品味,更反映著他們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化交流。


      隨著中國考古發掘工作的進展,目前對遼的認識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目前遼金銀器重要的發掘有遼早期吐爾基山墓和耶律羽之墓、遼中期陳國公主與駙馬墓以及遼晚期巴林右旗銀器窖藏。此次故宮展出的金銀器主要出自這些遺存。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遼貴族皆以隨葬金銀器為盛,造成了遼聖宗統和十年頒布「禁葬禮殺馬、及藏甲冑、金銀珍玩。」因此,遼前期和中期的金銀器大多是出自墓葬,而晚期則來自佛塔與窖藏。至遼代晚期的墓葬已少見金銀器,取而代之的是以三彩器陪葬之。


      就遼代金銀器的工藝來看,主要有錘鍱、敲花、鏨花、鎏金與花絲工藝,特別是偏好鏨花與敲花工藝,造成器表光影層次感。在遼金銀容器上大量鏨刻圖案,線條流暢且一氣呵成,顯見當時金匠技術純熟,手藝高超。此外,過去學界認為遼並無焊珠工藝,但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一對金耳環顯示這種難度極高金銀工藝仍然持續使用。


      關於遼金銀器的功能,主要可分為生活用品、喪葬用品、冠服佩飾、祭祀用品與馬具裝飾。在上述功能中,喪葬用具和祭祀用具係遼中期以後才出現,特別是喪葬功能是過去金銀器少見的。其實,《虜廷事實》已提及此事:「用金銀為面具,銅絲為絡手足。」在佩飾方面,遼代貴族不分男女皆以金飾身為時尚,特別是耶律羽之男性貴族和吐爾基山遼墓的女性貴族,皆佩戴項飾、摩羯魚耳飾、金鐲和盾形金戒。這些黃金佩件作工細膩,精雕細琢,部份還鑲嵌綠松石等材質,創造出豐富的顏色對比效果。進一步來說,要深入了解遼代金銀器的來龍去脈,需回溯中國北方金銀器的發展脈絡。


文:李建緯(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


 


  


  遼代(916-1125)由北方族所建政權,佛教在契丹王室的扶持下,發展蓬勃,以遼代的五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東京)為中心佛寺和塔幢比比皆是。遼代佛教在當時統治階層與百姓的熱誠支持、信仰之下,盛行於遼國全境,當時僧者享有崇高社會地位。且獲得皇帝、宗室、貴族施捨,供資,這使得遼代寺院都擁有龐大的財產,具有確厚的經濟力量。從遼太宗開始就廣泛信仰佛教,特別是聖宗、興宗、道宗時期,大興佛教,廣為造像。所以遼代佛教造像遺存十分豐富,但這些遺存絕大部分見於石窟、佛塔、經幢等建築上,以及泥塑、彩陶、木雕造像,相對而言銅佛造像傳世較少見。遼代的鎏金銅佛造像由於烈強掠奪,早年多尊精品流失海外,流落於英國、美國及日本,國內已十分罕見。遼代的鎏金銅佛造像尺寸都在二十餘公分左右,其多為花口式平面台座,蓮花瓣飽滿,坐像上半身略偏長,在袖口和裙下部往往有曲蜿如小蛇狀的衣紋。著名的有故宮博物院藏遼統和二十六年(1008)銅菩薩像、首都博物館藏銅觀音菩薩像、上海博物館藏銅釋迦佛像等等。


 


  遼代典型造像,首先遼代造像學唐之風,雖然吸收了宋代的一些寫實手法,但在整體造型上以取“唐樣”為主,特別是以唐代石窟造像為楷模,大像縮造,由此會造成上身魁梧偏長,有偉昂剛健之勢,站像往往是兩腿筆直。同時遼代造像還融入了許多契丹民族的元素,如此像的高冠就來源於契丹貴族的頭冠、面形豐圓來源於契丹民族的審美。遼代頗為流行的束腰仰蓮台座也是其特有的造型,台座高大,多重外展式蓮瓣寬肥飽滿、尖部外翹,這樣的蓮座就是為了配合遼代造像上身偏大而做的,如果沒有台座的襯托,造像的氣勢就無法顯示出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觀音造像是遼代極為重要的造像題材。《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曾奉觀音菩薩為家神,並請入木葉山家廟供奉,由此觀音崇拜成了遼代佛教信仰的一大特色,觀音造像也成了遼代造像中的佼佼者。


本文來自: www.findart.com.c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