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白款(鄧石如1743-1805)白高山素頂長方印




 


(翻轉印文-栖山館)




 


 


 


古沅子款(鄧石如1743-1805)紅黑壽山雕子母雞紐長方印






 


(翻轉印文-只願無事常相見)




 


 


 


鄧琰款(鄧石如1743-1805)紅花壽山雕辟邪紐長方印






 


(翻轉印文-富貴功名總如夢)





 


        鄧石如(1743--1805)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鄧原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清代集書法家篆刻家畫家、文字學家於一生的藝術大師和學者,安徽懷寧(今安徽安慶)人。


 


          鄧少時家貧,9歲時讀過1年書,停學後采樵、賣餅餌糊口。後又靠寫字、刻印謀生。曾在江甯大收藏家梅鏐處8年,十分勤奮向學。後在友人、師長的指導下,如饑似渴地把全心傾注於琳琅滿目的碑拓之中,花了五年時間,臨摹過幾百本碑帖,學成了篆書;又花了三年時間,把隸書學到手終於成為清代傑出的書法家和篆刻家。


 


          他在書法上的苦心鑽研,悟出了"求規之所以為圓,與方之所以為矩者"的妙理,並運用到篆刻藝術上,創造了"圓勁"的一派,後人稱為"鄧派",這在篆刻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創新。他還吸取羅聘"剛健婀娜"的畫梅理論,灌注於自己的篆刻創作之中。"婀娜"是一種陰柔的美,如果片面地追求婀娜,容易變成纖弱;"剛健"是一種陽剛之美,把""""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達到完美的境界。
  


         鄧石如的朱文印,如"燕翼堂"線條婉轉,誇張屈曲,又很剛健;白文印也流動圓轉,獨創一格。他的篆刻藝術成就,在我國篆刻發展史上有其重要的意義,這就是"印從書出,書從印入",把篆刻與書法緊密聯繫起來。著有《完白山人印譜》。


 


          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兩湖總督畢沅處做了3年幕僚。張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學習書法。他在書法篆刻上長期苦心鑽研,使他融會貫通這兩大藝術領域,得到諸多如“求規之所以為圓,與方之所以為矩者”等的藝術體悟。由於他的篆刻藝術風格鮮明,獨樹一幟,技法精湛,世稱“鄧派”。他在書法史篆刻史上都是一位承前啟後的大師巨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