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道人款(吳昌碩1844-1927)豆耿雕獅紐印







 


(翻轉印文-金石癖)




 


 


 


倉碩款(吳昌碩1844-1927)黃壽山雕辟邪紐方印






 


(翻轉印文-其安易持)



 


 


 


 


蒼石俊款(吳昌碩1844-1927)白壽山尖頂方印




 


(翻轉印文-煙雲供養)




 


 


 


 


老缶款(吳昌碩1844-1927)黃壽山雕獅紐印






 


(翻轉印文-張廷瑀)




 


 


 


缶道人款(吳昌碩1844-1927)黃高山凍雕竹葉隨形印





 


(翻轉印文-皆大歡喜)




 


 


 


吳俊款(吳昌碩1844-1927)白壽山平頂方印




 


(翻轉印文-處世若大夢)




 


 


 


吳俊卿款(吳昌碩1844-1927)黃黑壽山薄意雕山水圖方印





 


(印文-楊文駿印)





        吳俊卿(1844--1927),浙江省湖州安吉縣鄣吳村人。父親吳辛甲是清朝的舉人。母親姓萬。原名俊,初字香補,中年更字昌碩,民國元年以後以字行或署倉碩、蒼石,別號缶廬、老缶、缶道人、苦鐵、破荷、大聾、酸寒尉、蕪菁亭長、五湖印芒等。他是晚清最後一位傑出的大藝術家,在詩、書、畫、印等方面,超絕古今,自成一家,成就極高,其流風餘韻一直到當代。他的青少年時代曾曆盡饑寒,但對藝術的追求卻從末停止。雖曾在五十五歲那年當過安東(江蘇漣水)縣令,但一個月以後便辭職了。
        他的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的影響,上追秦漢璽印,尤能貌掘氣盛地作石鼓文,以璽印封泥、磚甓---瓦及碑碣等書體融入書法、繪畫、篆刻的創作。篆刻用刀化錢松、吳讓之的刀法為一種新的刀法,鈍刀硬入,使他的創作別具一種古拙渾厚、蒼勁鬱勃的氣息,有別於他之前的任何一位高手,實在是一位食古能化、自出新意的大家,其印譜有《削觚廬印存》、《缶廬印存》、《吳昌碩印譜》等行世。     


         1860清朝發生太平天國之亂,當時吳昌碩17歲,在戰亂中家破人亡,僅有他與父親逃到了山中的石蒼塢,這也是後來他稱自己「昌碩」的由來,後來戰亂平息後,父子兩人定居於吳城蕪園。


        21歲時,也就是1865(清同治八年)吳昌碩考取了秀才,之後開始以篆刻為生。


        1872,他前往江浙一帶,一邊遊歷一邊替人刻印謀生,31歲後,移居蘇州,閱歷大量金石碑文、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後來於1904杭州孤山創辦了「西泠印社」,結交了不少好友,也開始稱自己「五湖印丐」,他曾說自己30歲時學寫詩,50歲才學畫。對他的畫風影響最大的可能是任伯年


         吳昌碩在32歲時,曾在江蘇省擔任安東縣知縣,不過只做了一個月。


         後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並進,晚年風格突出,成為一代宗師。


         吳昌碩藝術最大的特色是篆文的書法,藝評家多稱其雄厚、凝煉遒勁,貌拙氣酣,勁道十足,極富金石氣息。他的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錢松、趙之謙等人影響。他將篆刻時的刀法融入了書法當中,頗受到世人的好評。在繪畫上面,他也慣用「寫」的風格來繪畫,所以吳昌碩畫的花卉木石,筆力厚重老辣,力透紙背,又縱橫恣肆,氣勢雄強,就連構圖也類似書法的佈局,有藝評家認為他多採用「之」字與「女」字來佈局;他的另一個特色是很喜歡在從紙張中間開始繪畫。在中國藝術史上,他可能是少數的金石書畫皆能融合一體的藝術家。


         在清末民初的中國畫壇上,吳昌碩的地位甚高,並形成了「吳昌碩流派」,也影響了民初許多畫家如齊白石潘天壽等人。他晚年定居於上海,被後世歸於「海上畫派」,2005年他的作品《花卉十二條屏》,售價為美金200萬元,是近代最高價的海上畫派作品。


          吳昌碩在日本也享有很高的藝術聲譽,贊為唐後第一人。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廬曾向吳昌碩請教,日本書畫界對吳昌碩也極為推崇,專門鑄造吳昌碩半身銅像,贈西泠印社陳列。在吳昌碩誕辰160年之際,東京銀座美術館舉辦吳昌碩書畫展,展出了收藏與日本的吳昌碩書畫作品。


         在民初畫家有「三石」的稱號,分別為齊白石、傅抱石、還有吳昌石。也就是指吳昌碩。著有《缶廬詩存》、《缶廬印存》、《吳昌碩畫集》等。


 


 


----引自維琪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