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之款(吳熙載1799-1870)黃壽山淺浮雕山水圖隨形印







 


(翻轉印文-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讓之款(吳熙載)黃壽山薄意雕舉杯邀明月圖隨形印






 


(翻轉印文-無為)






        吳熙載(1799—1870)  清代書法家、篆刻家。原名廷颺,字讓之,亦作攘之,別號讓翁、晚學居士、晚學生、方竹丈人。道光元年 (1821)避帝諱棄廷颺名,而以讓之字行。江蘇儀徵人。諸生,包世臣弟子,通金石史地考據。工書,善篆隷,尤精篆刻。間畫花卉,風韻絕俗。篆刻始從漢印入手,後專宗鄧石如,能自成面目。後世學鄧多取徑於熙載。吳昌碩稱:學完白不若取徑於讓翁。在近世影響深遠。作品於遒勁凝練中具舒展流動之勢,遠出當時印人之上。晚年不落墨而率意奏刀,境界愈高,基於鄧氏,而能自入化境。署款多作行草書,流暢自然,別具風韻。


 


         清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清軍江北大營一度告急,揚州一地戰火瀰漫,人心惶惶。為避戰亂,吳讓之流寓到了泰州,初期寓居在泰州姚正鏞等好友家,以金石書畫為生,前後達十多個春秋。晚年借居泰州東壩口觀音庵中,靠鬻藝謀生,窮困潦倒,終老泰州。晚年寄居泰州僧舍,不再治印,只以書畫自給。同治二年(1863)杭人魏錫曾鈐拓所藏吳氏刻印為《吳讓之印存》,趙之謙書序卷首。著有《吳讓之自評印稿》、《通地理今釋稿》等。另有丹徒李培楨輯《晉銅鼓齋印存》,成於光緒二年 (1876)。後人輯其刻印又有《師慎軒印譜》、《述古閣藏吳讓之印稿》、《聽雨草堂印集》、《吳讓之印存》等。


 


  吳讓之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吳昌碩評曰: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于讓翁。吳讓之在繼承鄧完白的基礎上更有所創建,特別是那種輕鬆淡蕩的韻味,直達書印合一的神境。


  


         吳讓之的書、畫、印作多有所見,偶也有見他刻的竹印,所刻扇骨則不多見。是刻以淺刀披削成之,遒勁凝練,舒展流動,使刀如筆,信手揮來。對照他印作的邊款刀法,披削自如,可以說是放大了的印章邊款;對照他的行書風格,筆意清晰濃郁,可以說是縮小了的精品書作。所刻文章練達,三言兩語,精闢地道出了扇在四季輪換中的不同命運,同時透露著作者潦倒寡歡的心情。款中仲海即姚正鏞。


  


         姚正鏞(1811-?)字仲海、仲聲、中海、中聲,亦作姚十一,號柳衫、渤海外史,蓋平(遼寧蓋平)人;工詩詞,治金石,嗜收藏,書法六朝,畫山水、花鳥、梅花,饒有古致。據記載,吳讓之一生先後為姚正鏞治印一百二十方,後姚正鏞《槐廬印譜》選錄一百印,均為吳讓之所治。姚正鏞讚賞吳熙載的刀法為深得篆勢精蘊,故臻神極,一語道出吳讓之之篆刻刀刀見筆、刀筆渾融、驅刀如筆的特徵。


  


     近二百年來,吳讓之的作品一直為人們所推崇,尤其是他的篆刻,影響深遠。與之同時代的趙之謙直到後來的黃牧甫、吳昌碩、趙叔孺、錢瘦鐵、來楚生、錢君匋等,在他們的作品中無不存有師法他的痕跡,更為當今眾多篆刻愛好者們所追隨。(資訊來源:新民晚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