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騫泛槎圖筆筒




 


(局部特寫)




 




 



 


(斷面局部特寫)



 



一件吳之璠款竹透雕張遷泛槎圖筆筒的收藏經歷


 


           認識阿水已十幾年,他是大陸單幫客,後來到台中依親落地生根,聽說為了拿到身分證,還去當了國民兵。他初期進紫砂壺及字畫在玉市賣,我是在台中市公園路玉市認識,向他買進一些早期壺及近代書畫。後來他慢慢轉型變為古玉及竹木雜項專業賣家,在目前玉市業者中是少數能拿出高檔雜項的賣家。


 


         阿水為人實在,個性爽朗,天生好客,是少數在玉市攤位泡茶供同好享用的業者,縱然來客已多時不曾購買,他仍然是笑臉迎接,如同接待朋友般,以好茶招待,讓來客不會有絲毫壓力,因此熟識的同好包括我在逛玉市時,均把他當歇腳點,如那一天他有事未去開張,同好都會悵然若失!在我其間交往中,個人覺得阿水在骨董業界進貨很開門,開價公道,為人又實在,是值得信賴的骨董商,於是有機會介紹了一位具有身分地位對骨董有興趣的長輩前去,後來此長輩成了其忠實的顧客,陸續跟他買了一些紫砂壺及文物。


 


        阿水骨董文物來源原來是到大陸進貨,但近年來大陸經濟景氣遠比台灣好,較精文物不易找到,偶而看到價格都飛漲,而台灣藏家普遍眼高手低,買回普通等級,藏家看不上眼變存貨,買回高等級,藏家價位出不到本錢,所以阿水跑單幫換成反向操作,改跟台灣藏家拿貨帶到大路脫售。兩岸文物流向,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令人不甚希兮!


 


         阿水為人隨和實在,口風緊有信用,因此能獲得許多交往的藏家信賴,願意將手中藏品讓他挑選去市場脫手。這種信賴在現今不景氣的骨董市場中是非常重要的,若每件文物都要買斷方式進貨,那資金壓力很大,能進得的貨將很有限,因此阿水在目前玉市業者中是少數貨源源源不斷,而且能拿出高檔雜項的賣家。


 


         他就有一個老收藏客戶,老先生早年開畫廊就開始收藏骨董文物,主攻印石篆刻,子女都留學移民美國,現在只留下一對老夫妻在台中住,相當寂寞。這位朋友因賣其文物而結識,平日到他家噓寒問暖,送茶給他泡,陪伴閒聊,深獲信任。五年前老人家表示年歲已大,子女都對骨董沒興趣,想在有生之年把它處理掉,希望他能提供協助。但朋友始終找不到有財力的買家,一次買下五百餘件印石篆刻收藏。於是雙方決定採分散逐步釋出,每次由朋友拿幾件去玉市找買主。約6-7年前第一次看到阿水帶來印石,眼睛頓時一亮,五件都是老件,壽山石材質不錯,都有印紐且雕工都佳,邊款都是找得到的名家,為入清或民初的老印。而且印文都是閒章,符合以上條件的印石在文物現貨市場,一年難得見一件,竟然一次就出現五件,一問價格,因老收藏在30幾年所收價位相對較低,且主要在出清,要價比行情低,於是挑了三件。經詢問,他告知來源,我雖有高度興趣,但想到一次買要花幾百萬,就打退堂鼓。但如分批逐漸釋出,由我先挑選購買雙方就可接受,於是約定以後每週帶幾件,由我先看貨購買後,不中意再拿給其他人看。


         其間為求慎重,曾多次拿所購印石,向熟識的篆刻朋友請教,篆刻朋友表示印文的佈局章法、筆法、刀法及邊款都不錯有名家格,經比對個別篆刻家印譜風格接近。並以放大鏡仔細觀查印面,有印泥油沁入,及印面雕刻線條邊緣有因長期使用磨頓情形,為老印自然風化現象。因此就放心持續收下去,如此從6-7年前每次帶五件挑二、三件,到三件挑一、二件,到去年初只帶一件,迄今終告已無貨。總計五年來,共收進二百餘件印石篆刻。


 


         經詢問此老藏家雖以印石篆刻為主,但仍藏有一些文房竹木雕雜項,於是其間要求阿水請老先生釋出我有濃厚興趣得竹雕文物。約五年前有次就帶來一件竹透雕張遷泛槎圖筆筒,詳加檢視:


1. 看其色皮是褐紅色應為清早期色澤。


2.其人物雕刻細緻傳神,松葉雕法為清早期至清中期橢圓形,山勢岩石皴擦有力合度,激湍浪濤波濤洶湧流暢生動,看其雕工功力有名家風。


3.再以放大鏡檢視其斷面,其竹絲的點狀明顯突出並已成稍為破裂狀,帶晶瑩琥珀色,根據個人獨到的竹雕經驗判斷---這是清早期竹雕才有的特徵。


4.在背後下方岩壁上有隱約看出三個字的落款及一印款,但不知何故,被敲擊破壞字跡,再以黑墨遮掩蓋住,以致看不出什麼字。


 


初步評估:


        此竹透雕張遷泛槎圖筆筒由褐紅色色皮及明顯突出的竹絲點狀以及橢圓形松葉雕法,判斷為清早期至清中早期作品,其雕工細緻傳神有名家格,可惜落款被破壞,此點可作為殺價依據。


 


         明白告知此筆筒原有落款已被破壞,因破壞了整體畫面的完整,行情會比無款還低,有的行家甚至不願收藏。他接受我的觀點,只開了比清中期無款的竹雕筆筒稍低的價位,硬是再殺了價才成交。


 


        竹木牙角雕經百年傳世使用,常在表面留下污垢,堆積在雕刻深處,使原先細微雕刻被掩蓋看不清楚,此竹透雕筆筒亦不例外。於是回家後,以含蠟具有清潔及保養兩種功能的碧麗珠噴灑 ,再用牙刷來回清洗,被黑墨遮掩蓋住的落款,以牙刷刷除黑墨,竟然隱約浮現出吳之璠三個字,再已以細針一筆一筆慢慢逐一挑除其間污垢,最後出現與傳世標準款相同的吳之璠三個行書款字,以及魯珍篆字方形印款。再以含蠟成分較高的碧麗珠噴灑給予一層保護,然後以乾淨毛巾擦乾,整個筆筒煥然一新,連文字永字八法都清清楚楚。再經不斷的以豬鬃毛刷來回刷動及把玩,很快就恢復了原有包漿光澤。


 


分析評估:


1.由褐紅色色皮及明顯突出的竹絲點狀以及橢圓形松葉雕法,判斷為清早期至清中早期作品,其雕工細緻傳神有名家格


2.書籍記載及傳世吳之璠作品均以薄地陽文為主,另有少數早期繼承朱氏雕刻風格的高浮雕作品,是否有透雕作品?拿出竹雕書籍找到一件上海博物館所藏清吳之璠竹透雕劉海戲金蟾圖筆筒圖片,比對其中松樹、岩壁山石及人物雕法,均近似。


3.”吳之璠三個行書款字,以及魯珍篆字方形印款與傳世標準款非常接近。為何會被敲擊破壞字跡,再以黑墨遮掩蓋住,實在令人費解。


個人推測原因可能:


A.收到的藏家或骨董商,見到其透雕風格與傳世吳之璠作品均為薄地陽文不符合,認為不可能是吳之璠真品,而將此大名家之落款敲毀並掩蓋。


B.文革期間,藏家為避免此大名家文物被查獲沒收,將此名家之落款敲毀掩蓋。


C.大陸海關管制乾隆以前重要文物出口,帶出關之單幫客為避免被海關查獲,事先將此大名家之落款敲毀掩蓋。以前曾見清代名家書畫落款被塗掉,據帶貨之單幫客稱為逃避海關查獲所為。另據專門從大陸帶古字畫回台銷售的張先生也說,他在大陸如收到大名家字畫,有時會將落款挖走,分開通關,帶回來後再請老師傅裱褙回去,天衣無縫是看不出來的。


         個人認為筆筒與字畫材質不同,一敲損是無法復原的,以上三種原因還不是能充分合理的解釋。


 


整體評估:    


          個人由各項判斷此筆筒應為清早期到代,其人物雕工細緻傳神、激湍浪濤波濤洶湧流暢生動,有名家格,與上海博物館所藏清吳之璠竹透雕劉海戲金蟾圖筆筒作品風格一致,極有可能是吳之璠作品,縱然不是也是清早期竹透雕筆筒精品。只可惜落款敲毀,否則身價當更高。但靜思還好落款被敲毀掩蓋,否則骨董商定會以名家作品求售,如此就不可能為我所收藏,我想一切都是緣分吧!


 


後來又陸續收了以下幾件清中期竹雕筆筒:


清芷岩款竹陰刻竹石菊花圖小筆筒


清杜書紳款浮雕廬陵夜讀圖筆筒


清竹汀居士(錢大昕)款浮雕福鹿壽圖筆筒


清竹浮雕赤壁泛舟圖筆筒


清竹高浮雕迎駕圖筆筒


 


 


 


清初竹雕大家吳之璠生平及活動情形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生卒年不詳,據陸廷燦《南村隨筆》記載活躍於康熙年間。起初居住在嘉定縣南翔鄉(今上海市),後來遷徙到天津。


 


        竹雕刻作品年款多在清康熙前期,善於繪畫人物、花鳥,也擅長行書、草書,書風秀媚遒勁。主要活躍時間約在清康熙(1662–1722)年間前後。


 


        吳之璠所製的薄地陽文工藝最爲精湛,也最爲後人所稱道,事蹟詳見《竹人錄》。


 


          吳之璠善於將刻畫主題的人物或動物概括集中,這種構圖表現方式是將人與物浮雕在整器中的某一局部,主題外則刮及竹理,呈現留白竹絲素地,猶如國畫中折枝花及不補景之人物造像畫法。故有賓主有別,虛實分明,質樸明快的效果。竹絲素地與精鏤細琢的圖文形成對比,有相映生色的獨特藝術效果。故陸廷燦、金元鈺對吳之璠竹刻有「精細得神」、「最爲工絕」高度的評價。


 


         浮雕雕刻技法,傳到明末清初有了創新變化,創造出「薄地陽文」的新技法。薄地陽文其實就是淺浮雕。其紋飾僅凸起些微,紋飾以外的竹地只薄薄減去一層。紋飾輪廓雖以陽文刻出,而細部則以陰文爲之。


 


       吳之璠明畫法工構圖,善用人物之遮掩壓疊,分遠近生層次。故雖在浮起極少的有限高度上,甚至在高低相同的表層上,也能處理成有透視之深度,效果並不遜於高浮雕,這是吳之璠運用「薄地陽文」技法最高超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