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裝x”所購清康熙款瓷器


 


清康熙款墨地素三彩雙龍搶珠紋鐘形碗










 


斜視觀察彩料畫面表面反光,有五光十色光暈的蛤蜊光,這種光暈是歷經湮遠的年代而自然形成的特徵,蛤蜊光是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由於長期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此光暈特徵是判斷釉上彩繪瓷器新舊重要依據,這是無論怎樣高妙的人為作舊都無法企及的。



 


 


清康熙款祭紅石榴尊








 


 


清康熙款豇豆紅蘋果尊
















 


 


 


清康熙款豇豆紅雞心碗








 


 


清康熙款青花舉杯邀明月圖印泥盒











清康熙款福祿壽三星圖高足盤








 


 



幾件康熙款瓷器的收藏經歷


 


           20幾年我剛入門遇到的業者西裝x”,主要經營清代瓷器,他作風強勢,一向表明貨物出門,概不負責,不退不換。無奈當時是賣方市場,股市房地產熱絡,骨董市場暴發戶太多了,貨進來馬上被搶光。而且中部骨董界就屬他貨源充足,他是少數敢進高價文物。還記得當時每逢週四,機場海關每週一次,請博物館專家鑑定骨董商帶進來文物的新舊,百年以上就免稅放行,若是不滿百年就要上稅才能放行。所以他固定每週四要北上到鑑定現場去提貨或跟同行進貨。而這天晚上他的客廳一定是來客大爆滿,在等候他搭乘計程車進貨回來,當行李箱一打開,大家紛紛去搶拿裡面包裝好的骨董,打開若是自己有意的,就不敢離手,因為一放手,就可能被其他人買走。


 


         但不久收藏及同行的老顧客就因此被他得罪,一個個離他而去,我也在後來因一件文物購買時事先他表示可隨時退,結果卻不退糾紛,與之斷絕來往。後來台灣景氣開始衰退,其生意蕭條,近年來搬到骨董民藝店聚集的彰南路,不過仍門可羅雀,可說自己造業自己承擔吧!


 


         回想當初購買康熙墨地素三彩碗情景,十幾年前某週四晚上,到達他家時,客廳已經是來客大爆滿,在等候他搭乘計程車進貨回來,好不容易等到他回來,將行李箱一打開,大家紛紛去搶拿裡面包紮好的骨董,當我打開其中一錦盒來,眼睛為之一亮,整個鐘形碗造型高雅,外面施以墨地素三彩,以黃綠紫三種淡雅色彩繪兩條對向行龍趕珠,生龍活現,再翻看底部落款六字二行雙圈款,為標準款,整體有康熙官窯氣象。詳細加以逐項檢視:


1.造型:鐘形造型規整,端莊穩重,線條優美。


2.胎土:質地潔白細潤,有符合官窯選料精細要求。


3.器足:修胎旋削規整,足邊滾圓。


4.釉面:釉色帶鴨蛋殼青白色,釉面平鏡光潤。散發出溫潤柔和寶光,而非新仿之賊光。以放大鏡檢視釉面,有使用留下交錯不規則、深淺不一的自然磨擦痕跡。


5.紋飾: 兩條行龍先陰刻鱗片紋飾及輪廓,再上黃綠紫三色彩,畫工細緻,線條有力,姿態生動傳神。


6.色彩: 外面施以墨地素三彩,以黃綠紫三種淡雅色彩繪兩條對向行龍趕珠,蜜蠟黃細緻薄平,水綠淡似湖水。碗內口沿以礬紅畫紋飾,碗裡底以康熙五彩畫一立龍,帶有明代五彩的色調,斜視觀察彩料畫面表面反光,有五光十色光暈的蛤蜊光,這種光暈是歷經湮遠的年代而自然形成的特徵,蛤蜊光是因器物年久有些彩料由於長期與空氣中的氧結合,形成彩虹般的反射效果。此光暈特徵是判斷釉上彩繪瓷器新舊重要依據,這是無論怎樣高妙的人為作舊都無法企及的。


7.款識:為六字二行雙圈款,字體工整,為官窯標準款,青花色調偏淡灰。


 


          康熙三彩器施彩以黃綠紫為主,或加藍色為輔,因少用紅彩或不用,故又有素三彩之稱。個別加紅彩的,由於數量甚為稀少,過去常論三彩加紅,價值連城。而康熙三彩又以墨地素三彩最為名貴,製作時先在器上施以綠釉,在施以黑釉,即為墨色地,目前康熙墨地素三彩傳世相當少。


 


  我對清三代小品文房瓷器素來有興趣,因此平日即詳加研讀清瓷聖經---耿寶昌所著---明清瓷器鑑定清代部分,當然瞭解康熙墨地素三彩之名貴,此品種可遇不可求。碗雖不是收藏主要目標---小品文房瓷器,但仍甚感興趣,因此不敢將此碗離手放下,因為怕一放手,就可能被其他人買走。於是詢問價格,他開了高價,經一番議價,他拿出計算機按了幾下,也不知是如何算?到底打了幾折?就是最底價75400元了。我因手上又剛領到一筆土地徵收補償費還有剩,手頭較寬裕,於是決定收,他表示不得議價,最後只得以75400元成交。現在回想起來實在夠誇張離譜的,照理說就算不能殺到7萬整數,最少後面那400元零錢,也應去掉才對。但當時氛圍就是這樣詭異,你不買後面很多人在等著,才養成賣方如此跋扈。


 


         在民國70年代清三代瓷器是市場主流,他貨源充足,是少數敢進高價文物,而我早期主要收藏項目為清三代的文房小品瓷器,所以每週四晚上必到其客廳等待他領貨回來,當年是他文房小品瓷器主顧,買了不少件,雖是小品單價可不低,每件進價最少是 一兩 個月薪水以上,因此早年上班收入可說都入了其口袋,常寅吃卯糧。


 


 


 


素三彩


         素三彩一詞首先出現在清末寂園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其中的代表多數,無特定含意。之後,中華民國初年的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也提到:茄、黃、綠三色繪成花紋者謂之素三彩1989年版《辭海》中素三彩的定義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綠、黃、茄紫三色而燒成。始於明正德年間,清代康熙時繼續燒制。除此之外,陶瓷界還有另外一種素三彩瓷的定義,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種之一,是以黃、綠、紫三色為主的瓷器,其實並不限於此三色,但不用紅色。其製作方法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劃好的紋樣內,再經低溫燒成。因色彩中沒有紅彩,故名。認真說來,素三彩一詞最初就沒有嚴謹定義,所以至今仍具有很大籠統性。
  
        
素三彩中的可以歸結為兩種含意:一種為該器使用素胎(又稱素燒胎)燒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沒有上釉前預燒的胎,它既可增強坯體機械強度,使其在搬運時不容易損壞,又可在上彩釉時不會因浸濕坯體而導致坼裂。出於以上原因,該工藝在陶瓷製作中經常使用。另一種是古代有紅為葷色,非紅為素色之說,該器所用色釉以素色為主,故名。


    


          明代製品相比,清代御廠製作更趨細緻、複雜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漸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劃線,使畫面精緻許多,這種變化應是御廠製瓷者借鑒當時五彩瓷繪畫總結改進的結果。因此,清代素三彩製品更加多種多樣,既有延續明御廠傳統、使用雕刻紋做分界線的,也有雕紋刻畫與其他色釉圖案互不干涉、相互並存的。這裏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製品中白釉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牙黃色調,據說是因為燒製不理想,才使白釉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
  


三彩-墨地三彩


          墨地三彩是康熙三彩中最為名貴的品種。先在器上施以綠釉,復施墨釉,即成墨色地,再以泛紫的深墨筆道勾描花卉、禽鳥、荷蓮等圖案,填繪黃、綠、紫、白各色,謂之墨地三彩。其筆劃嫺熟,層次分明,剛勁有力,傳神自然。康熙墨地三彩為民窯產品,在當時供孝家之用,產品少,因而十分珍貴,康熙墨地三彩器,目前國內少見,有些早年流散到歐美一些國家,法國羅浮宮藝術博物館就收藏有我國康熙墨地三彩大花瓶、大罐、大棒槌瓶、觀音尊等。由於它的珍貴,傳世品中仿品不少,多為光緒及民國時的仿作


 


引自---互動百科


 


     


 


祭紅


        祭紅是中國傳統陶瓷產品的佼佼者。是高溫顏色釉中的一顆明珠,清項元汴《歷代名瓷圖譜》記道:"……祭紅,其色豔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點是紅不刺目,鮮而不過,釉面不流,裂紋不出。它的別名繁多,"霽紅",有稱"雞紅""極紅",其實都是一個品種。由於都是以氧化銅著色而且是一次燒成,外觀也相差不太遠,所以人們往往錯把"郎窯紅""祭紅",其實仔細觀察"祭紅""郎窯紅"無論從色調風格,釉面特徵,燒成溫度均有顯著的區別,如"郎窯紅"呈色極為鮮紅,透明度強,具有較大片裂紋,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現象。而"祭紅"的紅色則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紋,無浮光也沒有流淌現象,口底有都有燈蕊邊,但它們的釉料組成及工藝情況卻比較接近,對色釉富有經驗的人可以巧妙地把一缸配好的"祭紅"釉變成"郎窯紅"釉,有趣的是同時也可以把一缸配好磨細的"郎窯紅"釉變成"祭紅"釉。


  令人更感興趣的是古人配製"祭紅"真可謂不惜工本,像珊瑚、瑪瑙、寒水石、珠子、燒料……有的配方甚至真的摻入黃金,可是燒成率仍然很低,原來"祭紅"的燒成仍是一門"火的藝術",也就是說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燒成條件不行,也常有滿窯器皆成廢品之例。如五十年代蘇聯搞"社會主義大家庭技術協作"時,其中前蘇聯、東德、波蘭、捷克等國專家從中國學會了配製"祭紅"的工藝,可是他們回國試燒是無論如何也燒是無論如何也燒不出合格的"祭紅",並非配方是假的,而是他們用火的藝術還沒掌握也好而已。今天"祭紅"仍有不少新的研究課題有待人們去研究解決。


 


 


 


豇豆紅


  豇豆紅是銅紅高溫釉中的一種,為清代康熙晚期出現的銅紅釉品種。因其色調淡雅宜人,以不均勻的粉紅色、猶如紅豇豆一般、造型輕靈秀美而得名。 又因其淺紅嬌豔似小孩臉蛋、如三月桃花,又被人稱為娃娃臉桃花片美人醉。豇豆紅釉質都很勻淨細膩,含有粉質。紅釉中往往散綴有因燒製時氧化還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綠色苔點。釉色有上下高低之分。上乘者,名為大紅袍正紅,釉色明快鮮豔,通體一色,潔淨無瑕。居中者,釉如豇豆皮,含有深淺不一的斑點,甚是柔和悅目。有的器身或口沿露出缺陷美的綠斑苔點,今稱作美人醉美人霽。色調再淺些被稱為娃娃面桃花片,雖不如深者美豔但卻有幽雅嬌嫩之態。下品者,或色調更淺,或晦暗渾濁,名為乳鼠皮榆樹皮。至於器身呈灰黑不勻的驢肝、馬肺色,與器下部呈黑釉焦泡的一類,則為最次品。豇豆紅無大器,常見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水盂)、石榴尊、菊瓣瓶、柳葉瓶、洗、印盒等。


   豇豆紅的燒成難度大,製作時間短,所以傳世數量極少,歷來是收藏家搜獵的目標。天津博物館收藏了一件康熙豇豆紅釉太白尊,其釉色紅綠相間,呈現出桃花春濃般的奇趣,正如清人洪北江詩譽: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


   傳世的豇豆紅以小件居多,如印盒、尊、柳葉瓶、菊瓣瓶等,其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書官窯款,主要是康熙宮廷所用的文房用具。雍正時雖有少量燒製,但釉色灰暗。雍正後已很難見到了。


 


引自---百度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