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紫檀淺浮雕浴馬圖筆筒



 




 




 




 


(局部特寫)



 



 



 



 



 



 


 


清竹淺浮雕浴馬圖筆筒




 




 




 



(局部特寫)






 



 




 


(斷面局部特寫)



 



 





 



第一件清早期紫檀浴馬圖筆筒的收藏經歷


 


       20幾年前在光華玉市認識一個擺攤的骨董業者葉先生,他很早就開始從事骨董單幫客,妻子跑大陸線進貨,葉先生專跑歐洲。夫婦輪流在光華玉市擺攤,專營雜項及玉器類。後來回到故鄉台中開"古意園骨董店開了幾年,10幾年前又搬到臺北市建國南路開店。夫妻均好客,縱然來客已多時不曾購買,仍然是笑臉迎接,如同接待朋友般,好茶招待,讓來客不會有絲毫壓力。無論在台中時期,或臺北建國南路,若去台中或後期我北上文物之旅一定到他的店坐坐,但認識這樣久實際向他們買的卻不多,他們也不以為意。每次去最後沒有任何成交,他會說報歉讓你失望了!跟他表示耽擱了其時間不好意思,他會表示能專程來看他,把他當朋友看待,他心裡就很高興了,如果來看都得買,誰還敢上門呢?


 


        他除了零售外,也將跑單幫得來的文物批發給同行。他進貨時很仔細將每件文物的進貨時間、地點、什麼貨幣金額詳細記載,當買家問起某件價位時,他就拿出帳簿查出記錄,然後將進價按計算機換算匯率,加上應有的利潤算出賣價。如此不在不同時間問,或不同買家問其夫婦之一某文物賣價,均是同一價格,算是真正所謂童叟無欺。其議價空間也不大,最多開價九折優惠,除非是該件文物已擺放很久成了存貨,才可能八折出清。曾經有其同業,看了我向葉先生購買東西,問清購買價格,發現與要批給他所開價位接近,讓他甚感不滿,表示葉先生怎麼能批發與零售賣價都一樣,不過他仍舊是葉先生的主要貨源之一,因為開價實在,勤跑國外貨源不斷,每個月都會有新貨可看。


 


         記得在台中時期,有一次我向其購一幅非我專長的字畫,只覺得畫得不錯,買回去掛在客廳附庸風雅,同好來訪看到,取下迎光觀察,發現有多處破損重補情況,更嚴重有老字畫最忌諱的破損候再補筆情形。於是擇日拿回去找他,他二話不說,查了帳冊中所記載成交價,馬上叫太太拿現金還給我,我表示沒要退錢意思,只需換其他東西。但他卻堅持一定要讓我先收下現金後,再看其他貨,如真有喜歡的,要買再付款,聽了真讓人窩心!當然那次我還是另外購買了其他東西,此後我也成了他忠實的顧客。只可惜如此明理、有品的骨董業者也在多年前前進大陸開店了,我從此也少了一個北上文物之旅休息驛站。


 


         此紫檀筆筒是在他台中市文化中心開店時,有次前去店裡,上二樓參觀,在其私人書房書桌上發現,當時上面擺放一些原子筆及直尺等文具。經詳細檢視,為開門老件紫檀,雕的圖案是與吳之璠的浴馬圖類似,雕工相當細緻傳神。平日所見過老紫檀筆筒絕大部分是素面;少數有雕刻詩文或圖案的都是陰刻;極少數浮雕的雕工俱是匠氣十足。但眼前這紫檀筆筒竟然是雕刻難度最高的淺浮雕,而且雕工細緻傳神,雖沒落款卻有名家格,讓我不禁怦然心動。問其價位,表示此筆筒是早期跑單幫所購,因是紫檀及看雕工挺好,就留下來自用,放在私人書房使用,一直未曝暴光,才能留到現在,目前仍堅持自用為非賣品。


 


         此事過了幾年,在我其間交往中,個人覺得葉先生在骨董業界夠專業,進的貨很開門,開價公道,為人又實在,是值得信賴的骨董商。於是有機會介紹了一位具有身分地位對骨董有興趣的長輩前去,後來此長輩成了其忠實的顧客,陸續跟他買了一些骨董文物。有鑑於此,有次他就感恩地表示,看我喜歡那一件骨董,就賠本賣給我當作回饋,我表示讓其虧本怎麼好意思,趁機提出對其書房的紫檀筆筒有興趣,是否還在?可否割愛?葉先生表示此筆筒,一般客人來店是看不到的,少數能到其書房的熟客,內行的看到想買都被婉拒,才能留到現在。若有興趣,物隨有緣人,就以當年進價讓給您,一問價格,二話不說立即成交帶回家。


   


         竹木牙角雕經百年傳世使用,常在表面留下污垢,堆積在雕刻深處,使原先細微雕刻被掩蓋看不清楚,此紫檀筆筒亦不例外,於是以含蠟具有清潔及保養兩種功能的碧麗珠噴灑 ,再用牙刷來回清洗,細節部份如浴馬的毛髮及松葉則以細針將其間污垢慢慢逐一挑除,最後再以含蠟成分較高的碧麗珠噴灑給予一層保護,然後以乾淨毛巾擦乾,整個筆筒煥然一新,連浴馬的鬃毛馬尾毛髮都清清楚楚。


 


    


初步評估:


1.拿出中國美術全集---竹木牙角器,找到印象中的北京故宮所藏吳之璠的竹雕松溪浴馬圖筆筒圖片與紫檀筆筒詳加比對,兩者材料雖不同,但其圉人、浴馬姿態及松樹之佈局及雕法卻類似,僅北京故宮竹雕筆筒較大,增加二人倚松觀滾馬。


 


2.另外從雜項書籍中找到一件落款雍正乙巳年(1727)潘西鳳所刻蔡嘉繪人物圖紫檀筆筒圖片,其筆筒上埠沿及底部邊緣均呈現一凸出裝飾線條,再找歷年來雜項拍賣圖錄,找到幾個素面有相同凸出邊緣裝飾的紫檀筆筒,其標明年代都斷為清早期。


 


         經不斷的以豬鬃毛刷來回刷動及把玩,很快就恢復了原有包漿光澤,拿給同好現寶,竟然有具雜項專長的資深同好,因其雕工及品相太好,再加上太乾淨了,沒有具有年代應有的舊度污垢,一度懷疑是舊料新工,認為是以素面老紫檀筆筒參照書籍名家圖片的高級仿作,經告知為本人整理經過,他再以放大鏡檢視其雕工及皮殼,均留下經風化收縮痕跡及皮殼,而承認是原刻老件。


 


 


另一件清早期竹雕浴馬圖筆筒的收藏經歷


 


         又過了幾年,他搬到臺北市建國南路開店,有一天來電表示最近由歐洲進貨回來,在英國收到一件年代不錯的竹雕筆筒,圖案與之前紫檀筆筒的浴馬圖類似,雕工也不錯,是否有興趣?若有興趣會予以保留,就不讓其他人看了。問其價位約十萬,我想在竹雕專題收藏這麼久,早期買過有名家款的筆筒也不過幾萬元,現在一個無款的竟然要六位數,實在下不了手。不過他表示竹雕已成骨董拍賣市場熱門雜項,其價位已不可同日而語,現貨市場開門竹雕筆筒精品是非常難尋,價位等看過滿意再談,先看過若不滿意不買沒有關係,因其誠意感人,就請其暫時保留。


 


         後來找了時間北上前往觀賞,詳加檢視:


1. 看其色皮是褐紅色為清早期開門色澤。


2.其雕工風格與北京故宮所藏吳之璠的竹雕松溪浴馬圖筆筒接近,但北京故宮所浮雕深度較深,且整個筆筒滿工,不過手上此件浮雕較淺,反而較符合吳之璠的薄地陽文風格,且其正面雕圖案佔2/3,背面留白為1/3也比較符合吳之璠傳世薄地陽文筆筒作品風格特色,傳世吳之璠薄地陽文筆筒特色為留白1/3-1/2,如留白1/2會刻整首詩文,若留白1/3則僅落簡單款式。


看其雕工功力雖無款卻有名家風格,


3.再以放大鏡檢視其斷面,其竹絲的點狀明顯突出並已成破裂狀,帶晶瑩琥珀色,根據個人獨到的竹雕經驗判斷---這是清早期竹雕才有的特徵。


         因我的竹雕筆筒迄今並無類似浴馬圖題材,加上此竹雕筆筒雕工實在細緻傳神,連馬兒鬃毛及尾毛都交代清楚,最後狠心下手納入收藏。


 


         吳之璠約生於清初,活躍於康熙年間,卒於康熙晚年,他的竹雕在當時不是很有名氣,生前並未曾在嘉定揚名立萬,邑乘不載他的名姓,直到乾隆40(1775)乾隆皇在內府看到他的黃楊木雕東山報捷圖筆筒,落款槎溪吳之璠,詢問侍臣無人能回答,侍臣翻閱前人筆記,在陸廷燦的南村隨筆找到記載,便據時以報,從此吳之璠才聲名大噪。


 


          他生前並沒有大名氣,所以他的竹雕作品未留下落款是合理的,在傳世經過公認為吳之璠作品中,有部分被竹雕鑑定專家王世襄先生認為其佈局妥帖刀法之嫻熟非吳之璠不能措手,為吳之璠作品應無爭議,但落款功力及風格失在矜持,可能是後加款。


      


          所以傳世中著名竹雕大師有些作品未落款式,但其子侄和弟子不甘心,而捉筆帶刀為之補上,其落款風格、筆法、功力會稍有不足。或者古代骨董商收到無款的老竹雕文物,看類似某名家的風格,為賣得好價格,請人妄加刻名家款式,這都常發生,不足為奇。


 


整體評估:


         以上所收兩件清早期紫檀淺浮雕浴馬圖筆筒及清早期竹薄地陽文雕浴馬圖筆筒,個人由各項判斷應為清早期到代,其雕工均細緻傳神有名家格,與吳之璠傳世作品風格一致,有可能是吳之璠未落款作品,縱然不是也應是得其真傳的得意弟子或子侄所作。只可惜沒有落款,否則身價會更高。但靜思還好未被妄加款式,否則骨董商定會以名家作品求售,如此就不可能為我所收藏,我想一切都是緣分吧!


 


          收藏竹木雕作品,應不重虛名,唯求務實。所謂不重虛名,是鑑賞時,作品的文物價值與藝術水準的高低,不以器物上落款有無名頭來論斷。所謂唯求務實是強調作品價值高低,只以作品本身所表現藝術性、刀工、年代及其品位為尺度。特別傳世有許多無款竹雕佳器,而有名家款之竹雕十件有九件九是偽品,唯求務實就更有其現實意義了。這些年來,國際上及大陸拍賣市場,也採取這種觀點,竹雕文物拍賣價格定位,主要依據就是:1.刀工2.藝術水準與流派風格3.年代4.傳世數量多寡5.作品品相好壞。這是值得愛好竹木雕同好深思!


 


 


 


 


 


 


清初竹雕大家吳之璠生平及活動情形


   


        吳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生卒年不詳,據陸廷燦《南村隨筆》記載活躍於康熙年間。起初居住在嘉定縣南翔鄉(今上海市),後來遷徙到天津。


 


           竹雕刻作品年款多在清康熙前期,善於繪畫人物、花鳥,也擅長行書、草書,書風秀媚遒勁。主要活躍時間約在清康熙(1662–1722)年間前後。


 


         吳之璠所製的薄地陽文工藝最爲精湛,也最爲後人所稱道,事蹟詳見《竹人錄》。


 


         陸廷燦(1735 前後)撰《南村隨筆》中記載:


康熙年間有吳之璠,字魯珍。另刻一種,精細得神,允稱名手。後徃天津不歸,流傳者亦寡。……


 


        金元鈺(1807 前後)撰《竹人錄》中有關吳之璠記載:


之璠,字魯珍,號東海道人。所製薄地陽文最為工絕,今流傳人物花鳥筆筒及行草秘閣,秀媚遒勁,爲識者所珍。天津馬令素挹其名,延為上客。後馬令去官,有殉知之契,從之偕往遂不知所終。壻朱文友得婦翁指授能傳其藝。


 


        金西厓(1890–1979)在《刻竹小言》中,讚譽吳之璠刻竹的另一構圖技法:


魯珍常用之另一手法,亦明代竹刻不經見者,為萃集精力,刻劃只占全器某一局部之一事一物,此外則刮及竹理,任其光素,或有彫刻,不過略加勾勒而已。如此則賓主分,虛實明,樸質可見竹絲之素地,與肌膚潤澤上有精鏤細琢之文圖,形成對比,相映生色。


 


         吳之璠善於將刻畫主題的人物或動物概括集中,這種構圖表現方式是將人與物浮雕在整器中的某一局部,主題外則刮及竹理,呈現留白竹絲素地,猶如國畫中折枝花及不補景之人物造像畫法。故有賓主有別,虛實分明,質樸明快的效果。竹絲素地與精鏤細琢的圖文形成對比,有相映生色的獨特藝術效果。故陸廷燦、金元鈺對吳之璠竹刻有「精細得神」、「最爲工絕」高度的評價。


 


         浮雕雕刻技法,傳到明末清初有了創新變化,創造出「薄地陽文」的新技法。薄地陽文其實就是淺浮雕。其紋飾僅凸起些微,紋飾以外的竹地只薄薄減去一層。紋飾輪廓雖以陽文刻出,而細部則以陰文爲之。


 


         吳之璠明畫法工構圖,善用人物之遮掩壓疊,分遠近生層次。故雖在浮起極少的有限高度上,甚至在高低相同的表層上,也能處理成有透視之深度,效果並不遜於高浮雕,這是吳之璠運用「薄地陽文」技法最高超之處。


 


 


此文引用好友 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