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蔡先生所購竹木雕文物


 


清中期芝巖款竹浮雕赤壁泛舟圖小筆筒





 






 






 






 



 



 



 


 


 


 


清中期(楊謙)筠谷款竹陰刻菊花圖小筆筒


 


清早期竹透雕西園雅集圖筆筒




 


清早期竹透雕文人雅集圖筆筒




 


清早期竹高浮雕太白醉酒圖筆筒



 


清早期竹透雕聽泉圖筆筒




 


 



一件清中期竹雕名家周灝(芝巖款)高浮雕赤壁圖筆筒之收藏經歷



 


         二十多年前收藏初期,我的收藏均來自熟識骨董店,後來光華玉市成立後,我的收藏很多來自玉市。當初這些大陸單幫客都賺到錢,大部分因再找老件已不易而收山當寓公了,少數仍作骨董的也早已轉型形開骨董店。此次要介紹的賣家蔡先生,也是光華玉市的資深攤主,從二十幾年前光華玉市開市,就在巷弄內進入盡頭左側兩間長房間的第一間店面的左邊第二個攤位在老陳旁邊擺攤,近二十年如一日都在同位置,十幾年前在建國南路開了"吉林堂骨董店",但週六日仍去擺攤,骨董店就由太太看店。在所有老單幫客都收山,碩果僅存就只剩下他和老陳兩個人繼續在玉市奮鬥,不過去年因光華玉市生意大不如前,室內擺攤率急劇降低,蔡先生也就收攤不再去了。


 


       蔡先生是大陸單幫客,後來到台灣定居下來,因他太太的舅舅是香港求知雅集成員,而從事骨董這行,主要營業項目為竹木雕等雜項及銅器。蔡先生的貨色在台北業界是相當有名的,常 一兩 個月就由太太回大陸進貨,因其太太對雜項內行及舅舅的關係,常有進高檔竹雕精品可看。我當年大概 一兩 個月就北上文物之旅一趟,常是事先電話與其連繫,等他有進新貨才北上看貨。他是我這二十幾年來較高檔竹木雕主要來源,去年還向他購進一件清老桐款竹留青雕虞美人圖小筆筒。


 


      當初因熟識加上交易額度夠,所購文物等級高,成了其主客,他們回大陸找貨,會留意我的喜好竹雕項目特地去找尋,如找到有名家落款或高檔竹木雕文物,回來後會電話告知,若我表示有興趣,他會特地保留,等我撥空北上,讓我第一優先上手。


 


      二十年前有次他太太從大陸進貨回來,他電話告知收到一件很高檔級文物---清周芝岩竹浮雕赤壁泛舟圖小筆筒


,進一步詢問,表示為陷地高浮雕赤壁圖,色皮為褐黃色,問其為何說是周芝岩所雕,他表示有雕相當細字詩文並有落芝巖款,而且赤壁泛舟圖雕工相當細緻,問我有無興趣?我則問要價多少?他表示先看東西再談價格,不會瞞天要價的,於是要其加以保留。


 


      當週週六一大早就專程北上趕往光華玉市看貨,當我打開錦盒拿出來仔細檢視:


1.看到褐黃色色皮,我直覺是清中期到代東西。


2.赤壁泛舟圖雕工為陷地高浮雕,非傳世所常見以刀代筆之陰刻仿倪式簡單山水風格,也不是其中晚期代表作---陰刻加淺浮雕仿李唐繁複式山水風格。但依此風格判斷應是清中期風格,雕工細緻、佈局合宜,有名家格


3.再以放大鏡檢視其筆筒上下斷面,其竹絲的點狀有明顯突出,但還沒明顯破裂情形,在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根據個人獨到的竹雕經驗判斷---這是清中期竹雕才有的風化特徵。


4.再以放大鏡檢視詩文及落款,其雕刻凹處顏色與表面色皮一致,裡面藏有自然污垢,以手摸過不礙手,表示經常年使用,已磨掉稜角,變得柔順,詩文及落款應均為舊刻。但落款為筆劃較多之芝巖款而非傳世較多之芝岩芷岩款,是否是周芝岩所刻?不敢下論斷。不過由詩文雕刻細微及流暢,個人認為只有篆刻家始能雕出,縱然是一般工匠出身的竹雕名家,也無此能力雕出此等細微及流暢文字。


 


初步評估:


其雕工圖案及詩文相當細緻傳神,雖非周芝岩傳世常見風格,但有名家格。由以上褐黃色色皮、雕刻風格以及斷面竹絲的點狀有明顯突出,竹肉中有如魚卵子分布其中,綜合各項判斷此件為清中期到代竹雕精品,至於是否是周芝岩所雕?是極有可能為其早期作品,但絕不能以芝岩真品價購,最好以清鐘期無款竹雕筆筒價位,最多可向上酌情加上一些。如何擬定議價策略?心裡有了譜。


 


      於是先不問其價格,首先質疑其如何判斷是周芝岩作品?他表示有刻芝巖舊款,我質疑周芝岩在當時就是名家,在當時就有仿造,再加上後代所仿就更不盡其數,而且歷年來所有名家款的竹雕,十件有九件九是仿造,這是竹雕的基本常識。他表示此件筆筒雕工很好,清中年代也到代,詩文及款式又是舊款,應該是真品。我表示同意它是清中期工藝水準高的筆筒,但赤壁泛舟圖雕工為陷地高浮雕,並非傳世所常見以刀代筆之陰刻仿倪式簡單山水風格,也不是其中晚期代表作---陰刻加淺浮雕仿李唐繁複式山水風格,但依此風格判斷應是清中期竹雕家因本身沒有名氣,為了賣得好價格,偽刻芝巖的款,因為傳世都是芝岩芷岩款,並沒有劃較多之芝巖款。而且你向前一手買進時,也一定否定是周芝岩作品,以非周芝岩價格購買,所以我只能接受清中期無款的竹雕筆筒價位,若開價過高我就放棄不買了。後來他接受我的觀點,只開了清中期無款的竹雕筆筒價位,我表示若是仿作,行情會比無款還低,原因是內行一看就會認定是假貨,硬是再殺了價才成交。


 


 竹木牙角雕經百年傳世使用,常在表面留下污垢,堆積在雕刻深處,使原先細微雕刻被掩蓋看不清楚,此竹透雕筆筒亦不例外。於是回家後,以含蠟具有清潔及保養兩種功能的碧麗珠喷洒 ,再用牙刷來回清洗,細節部份如圖案、詩文及落款,則以細針將其間污垢慢慢逐一挑除,最後再以含蠟成分較高的碧麗珠喷洒給予一層保護,然後以乾淨毛巾擦乾,整個筆筒煥然一新,連文字永字八法都清清楚楚。再經不斷的以豬鬃毛刷來回刷動及把玩,很快就恢復了原有包漿光澤。


 


     拿出香港藝術館所出版中國竹刻藝術下冊一書,找到印象中的芷巖款,共有兩個落款圖片均為芷巖款,詳加比對,字均為筆劃較為複雜的巖,其雕刻筆法風格一致。


 


整體進一步評估:


     此芝巖款竹浮雕赤壁泛舟圖小筆筒曾多次向竹雕同好現寶,得到兩極化不同的看法:


.認為仿作


1.原因赤壁泛舟圖雕工為陷地高浮雕,非傳世所常見以刀代筆之陰刻仿倪式簡單山水風格,也不是其中晚期代表作---陰刻加淺浮雕仿李唐繁複式山水風格。


2.加上傳世都是芝岩芷岩款,並沒有劃較多之芝巖款。所以應該是清中期竹雕家因本身沒有名氣,為了賣得好價格,偽刻芝巖的款。但不能否認它是清中期雕工細緻的竹雕筆筒,若不是要周芝岩之高價仍值得收藏。


.另一派則看法跟我一樣是周芝岩早期作品


1.赤壁泛舟圖雕工為陷地高浮雕,雖非傳世所常見以刀代筆之陰刻仿倪式簡單山水風格,也不是其中晚期代表作---陰刻加淺浮雕仿李唐繁複式山水風格。但依此風格判斷應是清中期風格,其雕工細緻、佈局合宜,有名家格,應為其早期較少見之繁複雕工作品。


一般竹雕家早期開始雕刻較無自己創意,會依據傳統技法雕刻,等步入中年巔峰時期才會發揮自己獨特創意風格,使人看到其作品就能看得出是出自其手。而且任何藝術家其初學時期均為繁複工筆較匠氣,等步入晚年眼睛花了,持筆或刀的手會颤動,不得不改變風格為寫意,這是一個藝術家一生必然的趨勢。


2. 至於落款為筆劃較多之芝巖款而非傳世較多之芝岩芷岩款,因早期作品所以落筆劃較多之芝巖款是合理的,而且香港藝術館所出版中國竹刻藝術下冊一書,有兩個落款圖片均為芷巖款,字均為筆劃較為複雜的巖,其雕刻筆法風格一致。


3.由詩文雕刻細微及流暢,只有篆刻家始能雕出,縱然是一般工匠出身的竹雕名家,也無此能力雕出此等細微及流暢文字。歷史上竹雕名家能雕工及刻字均善長的不多,清中期只有周芝岩及潘西鳳,這兩人都是文人兼竹雕家,書畫篆刻及竹木雕刻兼具,而潘西鳳在世即為竹雕名家,並不需要去仿別人款,因此要雕刻如此細緻流暢之赤壁泛舟圖案與詩文兼具者,則非周芝岩莫屬。


 


    


 


 


 



周顥生平與活動情形


   


      周顥(1685–1773),字晉膽,號芷巖又作芷岩,又號雪樵、芷道人、芷叟、樵叟、堯峰山人等,晚號髯痴,人呼為周髯。竹雕刻作品多以芷道人、晉瞻、芷岩、芷喦題款。江蘇嘉定人(今上海市),世居嘉定城南的南翔鎮。


 


      周顥生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卒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享年八十九歲,無子,能書擅畫善於竹雕刻,一生跨越清代康雍乾三朝盛世。周顥於嘉定三朱、吳之璠、封錫祿之後,在清康熙晚期至清乾隆年間,是一位書畫家兼竹雕刻家。


 


       周顥別樹一幟,融合南北宗畫法施於竹雕刻中,雕刻竹以刀代筆的靈巧手法,與卓越的繪畫功力,開創竹雕刻合南北宗為一體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對後世的竹雕刻藝術影響深遠。


  


       周顥(1685–1773)自幼學習書畫,並曾得清初四王之一王翬(1632–1717)的指導,周顥所做山水畫相當秀潤,尤其工於模仿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畫風,上海博物館藏有周顥「擬黃鶴山樵山水圖」。周顥也能作人物畫,所仿古代人物畫也相當精妙。此外更擅長畫竹,畫竹風格近明代夏昹(1388–1470),而周顥之奇縱變化興酣落筆,不論風枝或雨葉,都栩栩如生。書法方面,周顥擅作行草書,書風跌宕奇偉。竹雕刻家自嘉定三朱以來大多能繪畫,一般是竹人兼畫師,周顥則是畫師兼竹人,雖然周顥能書擅畫,但書畫名氣卻被自己卓越的竹雕刻技藝所掩蓋。


 


      周顥以刀代筆的雕刻技法,別樹一幟,其所雕刻之物,常出於意想之外,人無耳目,屋無窗櫺,樹無細點,橋無略彴等,俱非他人能及。合南北宗為一體的風貌,有著濃郁的筆情墨趣,是竹雕刻史上的關鍵人物。周顥擅長多種雕刻技法,有繼承也有創新,更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周顥是畫家兼竹人,其竹雕刻作品無論是早期的陷地深刻,還是晚期的陰文深刻兼及淺刻,都有濃厚的畫意和文人趣味,尤其是周顥晚年形成的,合南北宗為一體的竹雕刻風貌,更不是泛泛之輩所能夠輕易模仿的。清代竹雕刻名家韓潮,模仿周顥的竹雕刻山水技法,尚且「雅飭遠遜」,何況是其他凡夫俗子。後來的竹雕刻家,卻紛紛採用陰文淺刻技法雕刻竹器,草率簡略的作品漸漸增多,精鏤細琢的作品漸漸減少,這是周顥始料未及。周顥以刀代筆深刻兼及淺刻的雕刻技法,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中國竹雕刻藝術史,起了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從此竹雕刻藝術發展,由傳統的深刻兼透雕、圓雕及高浮雕等技法,逐漸被平面的陰文淺刻技法與淺浮雕雕刻技法所取代。


 


 


 


此文引用好友 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