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顧玨款竹雕山水人物圖短臂擱


 







 


 



 




 


 






 


 


 


背部斷面


 



 


 



下端斷面


 




 


 


局部特寫


 




 











 


 


 



 



 


 


 


下端斷面的竹絲點突出局部特寫


 










一件清早期顧玨款竹雕山水圖臂擱的收藏經歷


 


           以往收藏文物都是來自骨董店、玉市及藏家等現貨市場,近年來退休後,才開始學習電腦,上網接觸網拍市場,發現網拍特性無遠弗界,沒有時間及空間限制,買賣雙方交易可以不出門,就在家裡一手搞定,比實體店面實在方便。但網路有照片解像力不足、未拍攝到全部及重點部位放大和螢幕色差等限制。骨董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更何況要僅憑幾張解像力差又有色差的相片,來判斷年代、真假及行情,無異緣木求魚。所以在網拍購買文物要小心謹慎,若沒有十足把握,有任何一點疑問都寧可放棄。


   


          對於骨董網拍一窩蜂出現一些(xx的收藏)的賣家,都自稱晚輩為其長輩處理收藏。其拍品良莠不齊,均以一元或低價起標,標多少賣多少為號召。重點是有的明明是專業的骨董商,卻假冒晚輩身份,明明看得懂卻騙買家看不懂,暗中還加以護盤,作穩賺不賠生意。我常觀察某些較高檔文物的拍賣過程,若是您沒有加入競標,其結標價格往往比行情低甚多,讓您覺得不標很可惜,但事隔多日去找賣家評價,卻找不到。若您當時心動下標,卻發現永遠追不到,比您預定的價位高甚多,甚至高過現貨行情,這就是有人在護盤。以往業者對買斷文物加以護盤避免虧本,是可以理解的,現在發展出另一模式則是,藏家委託網拍業者寄賣,拍出由業者收取手續費,低價起標,不想虧本的藏家要自行護盤。


     


          如果賣方真的是不懂骨董的晚輩,又沒有護盤情形,那麼買賣雙方互賭,買方願賭服輸,賭輸自認倒楣,還算公平,偶而還能撿到便宜。但若明明是專業的骨董商,卻假冒晚輩身份,明明看得懂卻騙買家看不懂,又不能退換,暗中還加以護盤,對買家是絕對不利,絕不可能買到物超所值的東西,應列為拒絕往來戶。倒是少數光明正大標明為骨董店業者,其中部分夠水準拍品,是由藏家委託寄賣,若沒有護盤情形,偶而能標得物超所值文物,至於有沒有護盤,則要仔細觀察,若追到預定的出價極限,一定要斷然放棄停止追高。


 


         對於網拍低價起標的賣場,我甚少參與下標,因為如發現是自己有興趣的東西,還要等候漫長的時間結標,而好不容易等到結標前一刻才是行家決勝的關鍵點,多少能買到充滿未知數,到底是行家競標,還是護盤當時是很難判斷出來。除了幾個極少數風評不錯賣場,僅限於經判斷為純粹業餘賣家,或光明正大標明為骨董店業者,我偶有會下標外,其他低價起標的賣場則敬謝不敏,在網拍市場有時的確可以物超所值的價位買到還可以的等級文物,但若要撿漏,以低價位能購得高等級文物的經歷,是鳳毛麟角。


 


          倒是在藏家早期所收藏釋出的賣場,或真正長輩所留下舊藏中,曾收到幾件,都是賣方直接定出希望的賣出價格,經瀏覽到覺得文物等級不錯,要價合理比現貨市場便宜,透過一翻議價,及獲得鑑賞期後才成交。


 


          此件顧玨款竹雕山水圖臂擱是去年在網拍中瀏覽到,網拍照片解像力雖不足,但拍攝算清楚,因為高浮雕作品,可以看出雕工細緻,為開門的老件,但其長度甚短,懷疑是否為老筆筒破裂後所改件?比對圖錄其落款及印款風格符合。看其賣場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只有此件是古文物,所開價位若是以非名家入清臂擱原件就算物超所值了;但若僅是非名家入清筆筒所改件成臂擱,則為殘件沒有收藏價值;如係顧玨真品筆筒所改件成臂擱,則雖殘件還有當名家樣品比對價值;當然最佳情況就是顧玨真品原件臂擱。於是在第一時間透過問與答瞭解此筆筒來歷,賣家表示是早期所收藏,因要價不高,就收藏下來,其本身對竹木雕年代及真假,也沒有深入研究。對於其長度甚短,質疑是否為老筆筒破裂後所改件?賣家並不否認有此可能,才定出此較低價位,於是經議價以八折含運價提前結標。


   


          匯款後翌日就收到此竹雕山水圖臂擱,一打開檢視雕工及落款及外表風化情況,年代應是清中早期,但是否真品? 是否為老筆筒破裂後所改件?還待考證。


 


          這件小臂擱長度皆甚短,分別為14.5公分,與一般常見臂擱長度25公分左右,相差甚多。我收藏竹雕20餘年來,從未見過如此短的臂擱現品,亦未在圖錄上瀏覽過。


    


          倒是常在現貨市場見到20公分以下的竹片,寬度較小,兩側邊緣有內凹溝槽,雕刻圖案大部分為日本風格,少數山水圖案類似中國風格,有落款則為某人。要價比中國臂擱低甚多,問賣家其來歷,有的仍堅稱是清代臂擱;較誠實的則表示是日本臂擱,但原本就較短。初期信以為真,還曾以高價購買過,後來才知道此物並不是文房用的臂擱,而是日本茶道用品,其名稱為茶則,用途是將茶葉置於凹面上以觀察茶葉用。但我收藏的這件小臂擱卻比茶則更短,雕刻圖案是傳統中國竹雕風格,落款則是清代竹雕名家。見過此件小臂擱的同好,大部分一看其長度剛好與小筆筒高度接近,會直覺認定是老筆筒破裂後所改件而成,應是殘件,沒有收藏價值。這件來自台中市的原藏家,雖明知落款為名家,雕工亦不錯,可能此原因,而始終被同好打槍,認定是老筆筒破裂後所改件而成,應是殘件,沒有收藏價值,所以要價並不高,因此就落入我的手中。


 


          顧玨款竹雕山水人物圖短臂擱經我詳細檢視,並逐項予以分析判斷:


1.由臂擱表面色澤較暗棕紅,竹絲斷面的點突出竹肉相當明顯,以放大鏡觀察可看到很明顯的竹肉中如魚卵子風化,判斷其年代應有到清中早期,此與顧玨活動年代在康熙雍正年間相符。


2.由浮雕之人物傳神,近景岩石及遠景岩壁皴法層次分明,整體雕工流暢,有名家功力,與書上記載顧玨及傳世作品風格符合,其落款及印款與標準款式一致。


3. 其落款.印款及所浮雕之人物,近景岩石及遠景岩壁皴法部位,其雕刻凹面色澤與表面接近,有自然包漿,雕刻年代與竹件製作同,非後加款。


4.一般清代筆筒,底部均為三足突出,除了少數清末民初筆筒是平底,逐一檢視所收藏近60件竹雕筆筒,只有4件平底,其中2件嘉道,2件清末。此臂擱下方斷面平整,老化一致,沒有修改痕跡。


5.此臂擱所浮雕之人物,近景岩石及遠景岩壁皴法,取景構圖完整,款式在左側,安排合宜有整體感。若係筆筒,一般落款會刻在主圖相對應的背面,則改製成臂擱會便成無款,或者在整幅圖案的左右邊緣位置,改件成臂擱,若以此件臂擱構圖看,落款應在臂擱邊緣或更左看不到位置,才合理。


6.臂擱兩側切邊面,風化顏色皮殼有老化現象,非新切割痕跡。但是否與製作同時,則不敢驟然認定,即不敢排除以前曾改件。


 


          由以上綜合判斷此小臂擱其製作年代在清中早期,所浮雕之人物,近景岩石及遠景岩壁皴法部位流暢有名家格,其落款及印款與標準款式一致,為顧玨真品機會很大。但是否為臂擱原件?還是原筆筒破裂後所改件,則不敢驟然認定。


 


          竹木牙雕文物,因屬有機材質,在自然情況溫度、溼度反覆變化下,熱漲冷縮,溼漲乾縮,因內外層縮收率不一樣,本身會產生內應力,經長時間風化會產生大小深淺的裂痕。所以有年代的竹木牙雕文物,不能避免裂痕,那是自然的歲月痕跡。沒有自然開裂痕跡的竹木牙雕文物,只有一種---就是新品。


   


           明清竹雕筆筒,經百年以上長期風化,當然不能避免開裂痕跡,一般竹雕筆筒製會切下竹節當底,製作最為簡便,但因底部有竹節及橫隔板,使得底部外表與內側所受內應力及收縮率差別會比筆筒上端差別更大,因此筆筒底部通常開裂情況會比嚴重。通常筆筒上端與底部裂痕不會剛好在同一條線,造成筆筒由上到底的大裂痕,且兩條較大裂痕不會剛好在筆筒對角處,而且底部有橫隔板支撐,並不會有開裂成兩半情形。


      


         後來竹雕家瞭解筆筒留下竹節,會造成底部較嚴重開裂情形,於是將明末製作竹雕香筒上下鑲木質上蓋及底座經驗,轉用於筆筒上。因此在雕製比較大且較精緻作品時,就去除竹節部分,不惜花更多時間及成本,加鑲紫檀或酸枝底座及口沿。這就更不可能開裂成兩半情形了。但後來市面所見加鑲紫檀或酸枝底座及口沿的竹雕筆筒,則並不一定是原裝貨,有很多是原底的橫隔板破損,後代改鑲的。要判斷是否原裝?最可靠就是看竹筆筒底部切割斷面風化是否與外表一致?有無後來才切斷竹節的痕跡?但木質底部均與筆筒黏貼牢固,是不可能讓您分離來檢視。只能由外表檢視:1.所鑲木質老化皮殼是否與筆筒外表一致?2.原裝筆筒大部分屬精雕較大作品,若小筆筒或雕工普通,可能是改件。3.原裝筆筒其開裂只有小裂痕,而且底部開裂情況和上端類似,如底部開裂明顯比較嚴重,則可能改件。4.看筆筒內側底部,有無去除橫隔板所留下痕跡,若有就是改件,若無也不一定原裝。


 


          由以上兩種竹雕筆筒工法,留竹節作底部,以及去除竹節加鑲紫檀或酸枝底座,都應不會造成筆筒嚴重裂成兩半,就算筆筒裂成兩半,也不足以改製成臂擱,因其構圖並不完整。而且一般作品並不值得改件,若是名家作品,則當初選料應屬較佳素材,較不易開裂,且為名家作品,應受較佳收藏環境,更不易嚴重大開裂,縱然發生嚴重大開裂,也要不惜花較高代價請老師傅修補,保留其價值,怎會貿然改件切成短臂擱?成沒有收藏價值的殘件。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臆測,沒有任何資料可查考,就教方家。


 


 


 


顧玨生平與活動情形


         顧玨,字宗玉,居住在嘉定城南(今上海市),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約在清康熙(1662–1722)年間前後。


   


         清陸廷燦(1735 前後)撰《南村隨筆》中記載:


「雕刻至顧姓所刻筆筒,動經數月,需費至數十金,玲瓏太過,又極纖細,竹理脆弱易於損壞,非可久傳之物」。


 


         清金元鈺撰《竹人錄》中有關顧玨記載:


玨,字宗玉,居城南。朱沈相承,平澹天真,純以韻勝。玨則刻露精深,細入毫髮,一器必經二載而成,是又不襲前人窠臼,而能獨立門庭者。戲仿靈璧英州石,以沈檀香黃楊木製為奇峰,真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致。其遺蹟槎里羅氏收蓄最富,餘少時,曾見縮臨李昭道棧道圖筆鬥,老樹、危橋、懸崕、絕澗作數十層,轉折望之窈然而深尤為奇絕。後不戒於火,梁州之谷留侯一炬,燼者半矣。維揚客猶以重直購歸,殆中郎之焦尾乎?


 


           顧玨竹雕技藝不同於嘉定三朱與沈氏一門(沈漢川、沈大生、沈兼、沈爾望),一脈傳承的平淡天真純以韻勝的風格。顧玨竹雕刻作品以刻鏤精深,刀法細入毫髮,精工細雕為其特徵,刻工細微逼真之至,一絲不苟的寫實傳真工藝技法,刻一竹器有時長達兩年才完成,顧玨精工細雕,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羅氏收藏顧玨作品最豐富,後來發生火災燒毀大半。


 


         清金元鈺曾評論顧玨說:


宗玉所製竹根祕戲圖,眉目形體如生,床幃幾席,有刻竹鏤楮之巧,好事者什襲藏之,惜非雅製。


   


         顧玨除刻鏤精深,刀法細入毫髮的浮雕作品之外,顧玨也擅長竹根立體雕,更將浮雕細入毫髮的刀法,施於竹根雕上,更顯立體層次感,有時也以竹雕刀法施藝於沈檀香、黃楊木等不同材質上。顧玨雕刻題材除傳統題材外,而且還有特殊題材的春宮「祕戲圖」。顧玨不但雕刻技法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雕刻題材也能突破傳統,可說是一藝多能別具特色的雕刻家。


 


 


此文引用好友 梁俊棠 先生所作---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定派竹雕刻藝術之研究


感謝老友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