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159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戟耳三足銅爐


(不含木座及蓋高6.3口外徑6.3雙耳距10.2 cm)


































15-137.一件BR159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戟耳三足銅爐的收藏(99.7.8)


 


          目前有許多收藏家,因個人經濟問題,或收藏到一定量或玩了一段時間想脫手變現,到玉市擺攤,或利用網拍釋出藏品。此賣家是住中部的藏家,74才在網拍開設賣場開始拍賣其藏品。賣場東西多元化,有銅爐銅佛、古玉、瓷器、紫砂壺及雜項等。賣場關於我明白表示早期老收藏,便宜釋出,低價起標,無上手服務,年代請自行判斷,不做退貨動作。其賣場上架之瓷器,個人判斷為較不開門的近代仿品,古玉則因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未拍攝到雕刻痕跡及皮殼等重點的局部特寫放大照片,無從判斷新舊及真假。其定價方式,直接定出要賣售價當起標價。


 


          在75上午每天上網拍搜尋中,就看到其賣場兩件銅爐在前一晚上架。從照片看其造型一件為較大的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三足筒爐,另一為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戟耳三足銅爐。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加上仿古技術進步,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鑑定銅爐,要從造型、款式、色皮、皮殼、外表鏽蝕污垢、銅質重量等多方面特徵著手。要由照片看銅爐新舊及年代是有其難度,特別其中特徵,若因照片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出重點的微觀細節局部特寫供參考。只能由器型、解像力不足的款式初步判斷,是否入清老爐風格?但未上手觀察,無法上手敲擊根據聲音輕脆與否,判斷其銅質好壞煉銅是否精純?此兩銅爐若入清到代老件當然物超所值,但若近現代新製品則血本無歸,於是列入追蹤名單。對其中較大較重的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三足筒爐較有興趣,此爐由爐內呈現出老爐製作時所留下凹凸不平特殊表面及歲月自然污垢,應是入清老銅爐。但其外表卻黃色亮晶晶,沒有任何色皮及銅鏽和污垢,判斷可能後代子孫無知,在每次祭祀時看銅爐污黑不雅觀,以香灰加以擦拭成亮晶晶,致沒有古味。再加上此賣家剛開張沒有任何評價,充滿風險,而此爐要價近萬元屬高價物品,因兩年前在網拍曾遭兩次詐騙,匯款後收不到貨,共損失三萬元。此次對沒有評價賣家不得不慎重保守,避免重蹈覆轍,除了怕沒有鑑賞期收到的是近現代製品,更怕匯款後收不到貨。經過追蹤觀察幾天,仍乏人問津,看同樣住中部,應可當面鑑賞,於是以問與答提問---


         您好!網路照片有解像力不足及色差和未拍攝到重點限制,古文物鑑定年代真假,看實物都有相當難度,老行家都常看走眼繳了學費,要由照片判斷銅爐新舊及年代,是不可能任務。高價文物若無鑑賞期要在網拍賣出,本有其難度,再加上您仍無任何評價,難度更高。您賣場部分文物我有興趣,請問有實體店面或可約時間地點當面鑑賞?謝謝!


不料回覆-


        很抱歉!新手上拍所以目前尚無評價,此東西新舊我也不清楚,我每天都要上班,所以也沒時間讓藏家上手,所以對您很抱歉!


         對於沒有任何評價的賣家,最怕是匯款後收不到貨,而不僅是收到的是不到代的近現代製品而已,為避免風險只能當面鑑賞。賣家雖提供貨到付款方式,但此方式也沒有保障,因曾有買家收到與購買不符合的貨品,但仍無法當場退款,原因是收貨時要付清貨款,投遞的郵差或送貨者才讓你簽收,若當場打開後不是所購貨品,按規定也不能退貨還錢的。再加上對於此爐是否入清老件?仍無充分把握。只能繼續觀察,終於等到其開張第一比交易完成,在評價中顯示。表示此賣家實際存在,不會買空賣空問題,但仍存在不到代近現代新製品風險。目前大陸仿古文物猖獗且技術高超,此種仿古銅爐在玉市隨處可見,一件幾百元至 一兩 千元即可購得,另在網拍的銅爐也多數是新仿品,其中較高仿製品,皮殼銅鏽風化仿製幾可亂真,根本無法由照片看出破綻。近日來曾搜尋兩件由照片看似乎是老爐,但收到上手檢視後,才發現是高仿新品,還好事先有鑑賞期約定,不致血本無歸。


於是提問---


          請問能否以含運割愛結緣?並給予鑑賞期,先付款再寄來,若不合意,立即寄還,由您扣除運費、刊登費退款。若可以,請修改起標價。謝謝!


得到回覆---


          純粹出清舊藏,非以此為業,不想退貨這樣麻煩。


          再度碰到釘子,於是繼續追蹤觀察,不料到第二輪時賣家調低起標價,有一買家膽識過人買家就下手買走了。只好找次目標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戟耳三足銅爐,剛好第二輪時賣家也調低起標價,既然沒有鑑賞期,只好壓低價格若買不代時減少損失了,於是提出去掉尾數含運議價,獲得同意,匯款後翌日就收到銅爐。上手詳加檢視:


1.造型: (6.3口外徑6.3雙耳距10.2 cm)造型小巧穩重,線條優雅,應是琴爐。


2.鑄造方式:老件銅爐傳統製作工法為脫蠟法。脫蠟法表面較細緻平滑沒有砂孔,沒有多餘肉粒不需再打磨,但成本較高昂。現在一般仿品為減少成本,其製作工法翻砂鑄造,而非較高級的脫蠟法,會在表面留下鑄造砂孔,表面有經規則性打磨拋光痕跡。


          此銅爐表面細緻平滑沒有砂孔,表面沒有規則性打磨拋光痕跡,應是脫蠟法製作。


3.銅質:古代銅料為原礦銅加以熔煉來源取得不易,不像現代銅礦以電解法取得容易價廉。所以古代銅料價較稀有高價,銅重等於貨幣,部分時期甚至允許民間私鑄銅錢。老件銅爐因原料貴重一般較為輕薄,但少數質精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標準款銅爐,以及工整宣德篆書款和私家款銅爐等專家斷代為清中早期銅爐,卻相當沉重。


          此銅爐雖小巧,胎體並不厚重,但上手有沉重感敲擊聲清脆,表示經過越多次精煉。


4.色皮:級數較高的老銅爐製作時都會有作色皮,但有時後代子孫無知不當保養方式,在每次祭祀時看銅爐污黑不雅觀,就以香灰加以擦拭成亮晶晶,以致傳世明清銅爐,多數是黑色皮殼,這黑色並非原先製作色皮,銅質本身若經長久歲月自然氧化,表面會形成黑色色皮,並在死角氧化成綠色銅鏽。目前有時見到各方面特徵怎麼看都是老銅爐,但其外表卻黃色亮晶晶,沒有任何色皮及銅鏽和污垢,有時賣家還謊稱是鎏金或含金成分,即為不當保養以銅油加以擦拭。


         此爐為棗紅色,原先外表有污垢掩蓋,以中性清潔劑加以清除,部分呈現出金黃色斑點,似沁金情況。


5.皮殼包漿:老件表面及爐內應有歲月陳年污垢,爐面有自然風化化學變化形成柔和寶光之包漿,且老件能觀察到深淺不規則的使用留下磨損痕跡。


         此件爐內是年代不久煙垢堆積形成,爐外表面有一層淺薄污垢,判斷之前曾經保養清理過。於是以中性清潔劑加以清除,爐內呈現出老爐製作時所留下凹凸不平特殊表面,爐外表面散發出包漿寶光,放大鏡觀察其表面,有老件使用所留下的深淺不規則磨損痕跡。


6.款式: 據專家研究傳世到代宣德銅爐真品的標準款式為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其書法出自當時大學士沈度之手,字劃完美,印地明晰。此爐款式為大明宣德年製楷書款,字體雖小,但筆畫清晰,印底有自然陳年污垢,清除不掉。


 


          綜合以上各方面判斷,此銅爐造型典雅穩重,線條優雅,棗紅色皮,上手沉重感,敲擊聲清脆,款式工整,雖不敢奢望宣德到代真品,但應有清中早期年代,能以此價位購得,算是物超所值!


 


         戟耳爐,此爐來歷,說法不一,有稱是仿宋瓷的款式,也有說仿自(紹興鑑古圖)。以其耳如兵器中之戟頭而得名,宣德皇帝以之賜予刑部尚書,意即刑部平準天下正義,正如執戟以衛邦國,亦有稱祭門神,以衛皇室。現今若是置於玄關間,或由執干戈衛國之軍事人員,或是由司法界法官.檢察官.律師及警察等人士使用,可說是甚為相得。後來找出早年所購的老木座及老爐蓋逐一試試,竟能找到適合的老紫檀座及老紫檀爐蓋相得益彰。


 


 


 


 


銅香爐的三大歷史劫難


中華收藏網  www.sc001.com.cn      時間:20071031


 


          據歷史記載,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鑄銅爐,合計一萬八千餘件,現竟然失落得幾乎無跡可尋,就連臺灣的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四座。其實,當時宣爐除了供御用外,也用來分賜給諸王、臣下及京內各郊祭壇,甚至於各地的聞名寺院,分佈得非常廣泛,然而在改朝換代之際,許多宣爐(包括後仿爐和私款爐),不但失散了,甚至於銷毀,至今宣爐已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後仿爐、私款爐亦珍貴。原因是宣爐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間遭到了多種劫難。


一、崇禎鑄錢


  崇禎是明朝最後一朝,內優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崇禎曾將內府庫藏的歷代各種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拿去熔鑄錢幣,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年間的銅器。


二、咸豐鑄錢


  清代咸豐年,亦是內憂外患,連年戰爭,國庫空虛,為了發行錢幣,不惜把皇宮、內廷保存的各種銅器(包括皇室歷代舊藏的銅爐、薰爐、銅龜鶴等)毀掉用以鑄錢。


三、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做槍炮缺乏銅料。於是在我國各地搜集銅器,熔化後改做槍炮。如北京大慧寺內正殿原有高達十幾米的銅觀音像,在民國時期被日本人毀掉,換成了木制觀音像即是一例。


四、民間所藏銅爐的三次大劫難


  第一次是在19501953年抗美援朝時,戰爭需要大量的槍炮彈藥,便發動民間收集舊銅,從各地所收集來的舊銅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銅爐。


      第二次,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鐵時,全民徵集銅鐵,老百姓家裏的銅器,如銅盆、銅鍋、銅勺、銅爐等都貢獻出來了。


  第三次,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種古舊銅器,包括銅爐,自然作為迷信品破四舊被收集到銅材廠熔掉。雖然後來經文物部門揀選出不少,但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數。這是建國後三次銅爐大劫難。


五、銷洋莊


  幾十年來東西方的海外買家都大談考古學,爭相購買明清銅爐,然而有些人只會要求銅質精美,卻不懂欣賞皮色的美麗,一些商人為了迎合買家,竟把舊爐磨成嶄新的爐,破壞了不少好爐子。


六、敷色


  有些玩家專門講究爐色的絢爛,於是一些商人又將色皮剝蝕晦暗的舊爐,重新敷上色皮,破壞了原爐的美。


七、鑿底


  有些好爐,往往厚重,一些世俗的人懷疑是純金鑄造,就鑿底部來化驗,破壞了爐。或有部分銅爐的爐身鍍了數量相當可觀的黃金,人為地殺雞取卵


  正因為明清銅爐歷史上經歷諸多劫難,損失慘重,造成今日真宣德爐已成鳳毛麟角,後仿爐和私款爐亦成為珍罕的歷史文物。


    


 


 


 


評明清宣德爐精品    2006310
  
嘉德線上 
    


          在款制上宣爐多以三代銅器及宋元名窯為藍本,經典大雅且深具法度。據史書記載當時宣爐的款制分為內府自用和賞賜臣下的兩種用途。  


     然宣爐之美並不僅此而已,爐身那層端麗容穆、渾然天成的色皮更是令諸玩家愛不釋手的主因。宣爐的色皮將寶石般的鋒芒內斂,呈現如玉般溫潤的光澤,色彩變化多端,底色有蠟茶色,棠梨色,藏經紙色,栗殼色,胭脂紅色以及紅黃、青、綠、黑、紫等諸般變化。不論深淺均妙趣天成,美不勝收,這也是宣爐最奇妙最獨特的地方。


         不同於其他門類的藝術品,宣德爐是人迷,迄今為止,世上尚無公認的標準器可供參考比對。兩岸故宮中,明清諸皇舊藏宣款銅爐共計約五百餘座,對此學院派專家們各執己見,難以統一,唯源於考古,研究工作尚有差距。恰恰這是機會,當年大明宣德皇帝曾數次下令鑄爐總計約一萬二仟餘座,轟轟烈烈,全部細節均有史可查,可能無真品存世嗎?認識上的不足造成宣爐真亦假來,假作真,真假難辨的現實,然銅爐的新舊,年代是簡單可分的。好壞易辨,這就給好爐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許不會太久,真宣一旦大白於天下,取得共識,世間許多原本毫不起眼的宣德爐將搖身一變成為價值不菲的珍寶。


         鑒藏宣爐應從銅質、鑄造工藝、款識、色皮、體量、款制、傷殘七個方面入手,有志藏爐者應細讀爐譜,多上手實物,密切關注考古,慢慢體會積累經驗方可有成。


  存世宣爐分原始包漿的行稱鏽包爐和經過去鏽處理還原的開門爐兩種,鏽包爐如同翡翠賭石,非高手難辨其中好壞傷殘,且能將鏽包爐處理成理想開門爐的技藝,古今保密,唯個別人方能掌握,著名收藏大家王世襄便是其中公認的高手,宣爐不同於青銅器,貴重在欣賞原有色皮,因此開門爐因可一眼望穿而且皮色盡顯、利於保養而在價值上遠高於鏽包爐。


         2003年嘉德秋拍王世襄專場全部21座開門爐的成效狀況便是明證。 款識:宣爐款識多樣,可總分為標準款(如宣德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官款(如崇禎年制,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等)和私款(如吳邦佐造十六字款,永存珍玩,琴書侶,玉堂清玩等等)三種。在當前真宣難辨的前提下,官款最佳,部分私款珍品如琴書侶、玉堂清玩,以及書齋堂號款亦好于普通標準款。


在款識問題上,好爐者應注意三點:(1)是否原款;(2)款識是否規距、完整(3)字體是否清晰而有功力。 體量:根據《宣德鼎彝譜》(宣德官制史料)對當時所鑄各款爐的詳細記載,總結得知:多數宣爐款式同時鑄有大、中、小三種不同尺寸,不同重量,但銅質、色皮、造型相同的相當數量的爐以備用;且不同款式的爐胎體厚薄、重量區別亦較大。一般來說,在大小相若的前題下,橋耳、素圓等爐胎體偏重,蚰龍耳,沖天耳,獅頭等爐相對標準;天雞耳,竹根爐、雙魚耳等300—— 800不等。絕非個個墜手,原因外行人識認宣爐含金應越沉越好,固此清末、民國以至當前行間有許多灌鉛注石的墜手重爐存世。正確的方法是與爐譜中款式,尺寸相若的爐款相比較後再去評價手頭好壞。古董素有大是珍,小是寶之說,宣爐亦不例外,如同瓷玉,大小絕非評價宣爐好壞的決定性尺規。 宣德爐是古代中國人劃時代和成就,它的出現徹底顛覆延續數仟年之久的青銅史,為青銅時代的結束畫上句號。正因此,它歷來在中國藝術品中獨樹一幟。單獨成項。銅爐諧音同祿,宣德爐又集諸美於一身,難怪古往今來文人士大夫無不對它情有獨鐘,百般珍愛。


        2003年嘉德春拍王世襄專場中,大藏家所珍愛的21個珍品小爐以均價近30萬元/個全部易主,震驚藏界。宣德爐這一建國後被遺忘的貴族文物正逐漸得以世人的重新審視、思考。優質宣爐的收藏價值和潛力是無庸質疑的。


 


 


歷朝歷代仿與近現代仿大明宣德爐之比對 2008-12-30 05:19


中國古代銅香爐


  銅香爐是盛放香料燃燒的熏香器具,它的作用有四種。其一,用於祭祀神佛和祖先,給人一種清香、寧靜、肅穆之感。其二,文人讀書、寫字時燒香使空氣芬芳,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其三,熏香衣服,增加舒適感。其四,作為文玩欣賞,供文房擺設。


  我國在漢代曾鑄造過銅熏爐,俗稱博山爐。博山爐器形近似戰國時期的青銅豆,爐體呈半球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圓盤形底座,中有圓柱與爐體相接。後來又鑄造使用過一些鴨形銅熏爐。隋唐時期流行一種形似蒙古包的銅熏爐,這種熏爐爐體呈圓盤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形狀近似蒙古包,下有獸足。


  宋代在徽宗時期崇尚古物,盛行仿造古代工藝品,燒香使用的器皿也是仿照古代青銅器的款式,以商周時期貴族使用的鼎、簋、鬲等青銅禮器為藍本,開始流行三足與圈足銅香爐。宋代的銅香爐外底正中一般刻有陰文篆書款,如子子孫孫永用上寶等以示寶貴。


  明代永樂時期傳承宋代的仿古遺風,繼續流行銅香爐。永樂時期的銅香爐外底正中有刀刻陽文楷書款大明永樂年制永樂年古式造六字,銅香爐刻有年號款是從永樂時期開始。宣德時期進一步崇尚和仿鑄古器物,宣德的禦制銅香爐俗稱宣德爐,鑄於宣德年間,它是當時冶煉技術與鑄銅製作藝術傑出的代表作。


  宣德爐的造型以商周青銅禮器為藍本,有鼎形、簋形、鬲形、形與敦形等多種款式。宣德爐銅質精良,器表顏色繁多,主要有褐色、栗殼色和棠梨色。其裝飾工藝有鎏金、滲金(俗稱灑金)等多種。


  宣德爐的仿品和贗品都很多。所謂仿品是只仿其器形而不仿其器款,贗品則不但仿器形,而且還仿器款。宣德爐最早的仿製者是吳邦佐,他是負責監督鑄制宣德爐的官員,宣德爐停鑄後,吳邦佐即按照鑄造宣德爐的方法,並雇用原鑄制宣德爐的工匠自行鑄造。他所鑄之爐精巧典雅,可與宣德爐媲美,其器款為篆書琴書侶或楷書宣德五年臣吳邦佐造


  宣德爐的特徵是銅質優良,造型古樸典雅,製作精細,紋飾精緻,工藝精湛。器款在外底正中,為刀刻陽文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書法近似歐體,器款的字心上省略一橫。這種字心上的一橫被省略的寫法始於漢代,漢碑、魏碑中的字心上普遍省略一橫。唐代書法字帖的字寫法既有省略一橫,也有保留一橫,如歐陽詢字帖的寫法省略一橫,顏真卿、柳公權字帖的寫法則保留一橫。元代趙孟頫字帖的字寫法也省略一橫,明代繼續流行這種寫法。現在傳世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的銅香爐很多,最常見的是橋耳鈍錐足圓形爐,它既有明代的贗品,也有清代的贗品。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字心上省略一橫的銅香爐是明代鑄造,保留一橫者則多數是清代所鑄。當代的贗品更充斥市場。


        明代宣德時期是銅香爐鑄制的鼎盛期,此後鑄爐比較著名的有玉堂清玩的嚴東樓,嘉靖年間的學道。萬曆、天啟年間的甘文堂、周文甫、施念峰、胡文明等,還有明末的石叟以及景泰、正德、崇禎、康熙、雍正的年號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莊的敝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